关于残奥会的资料?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Paralympic Games)始办于1960年。是由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专为残疾人举行的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于夏季奥运会后举办一届,至2020年已举办16届。简介中国从1984年6月首次组团参加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第7届残奥会,之后参加了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的残奥会。在这5届残奥会上共派出215名运动员,共夺得金牌80枚、银牌72枚、铜牌52枚,59人次破75项世界纪录,25人破残奥会纪录。中国残疾人体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晚,基础薄弱。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与其他事业一样,体育事业也是百废待兴。这一年的6月,残疾人体育和健全人体育同样,重回国际赛场,组团参加了当年的奥运会和残奥会。中国仅派出24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在美国纽约长岛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夏季残奥会,两位盲人姑娘平亚丽、赵继红面对各国强手,勇于拼搏,分别夺得女子B2、B3两个级别的跳远金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吴春的个人简历
198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随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曾于1989.9~1990.9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心胸外科进修.2000.3~2000.9年在广东心研所小儿心脏外科进修.2005.6~2005.9 成为香港大学葛量洪医院荣誉临床医生.2008年10月~11月德国柏林心脏中兴进修. 圆满完成七年制、研究生、五年制、西昌卫校胸心外科部分教学以及临床教学实习、临床小讲座等教学任务. 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熟悉本专业新的技术和理论,并积极运用于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尤其婴幼儿复杂性先心病手术治疗。各种儿童先天性胸部畸形,如:先天性漏斗胸、鸡胸、肋骨发育畸形、肺囊肿、食道闭锁、食道裂孔疝、膈疝、膈膨升、食道狭窄、肿瘤,肺发育不良等,各种儿童急诊,如:支气管异物、急慢性心包炎、胸膜炎、心胸外伤等。各类专业手术操作规范、准确,能熟练完成胸心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开展了小年龄、低体重、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治疗新技术(其中包含了不同病种治疗的若干新技术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微创NUSS手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获得圆满成功。发表论文10余篇。06~08年科室获得校办课题、科委、市卫生局、市教委、市中医中药管理局课题共7项。学成绩显著,1993年获学生最喜爱教师奖,2002年获儿童医院优质服务明星奖2001~2003年获教学优秀奖,2002年获儿科学院讲课比赛二等奖,2002年获儿童医院优质服务明星奖,2004年获主治医生查房比赛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儿童医院感动人物
残奥会运动员参赛资格
残奥会运动员的参赛资格要求如下:1. 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员必须符合残奥会规定的最低残疾分类标准,并且必须参加至少一项国际残奥会或国际残疾运动联合会的残疾人奥林匹克项目或相关项目。2. 运动员必须符合残奥会运动员的资格标准,包括年龄限制、健康状况、技能水平等。例如,在2020年东京残奥会中,运动员的年龄限制为18岁至65岁之间,健康状况必须符合国际残奥会的要求,技能水平则需要达到国际残奥会的参赛标准和级别。3. 运动员必须持有有效的残奥会参赛证,才能参加残奥会的比赛。参赛证通常由国际残奥会或国际残疾运动联合会颁发,并需要满足相关的资格要求和程序。4. 运动员还必须遵守残奥会和国际残奥会的比赛规则和规定,包括行为规范、比赛纪律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残奥会的参赛资格要求可能略有不同,具体要求需要参考相应的残奥会比赛规则和规定。
残疾人的感人故事
张海迪
1955年 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 6 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 13次终于算对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 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 7月 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苏醒过来。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 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 乃至手上、 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 10 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年 12 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 1982 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今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欢豪言壮语,因为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起
关于帮助残疾人的故事
残病的童年
我叫宋玉红,1972年8月,我出生在一个普通而又幸福的家庭。然而,随着呱呱坠地的我第一声啼哭,这个家庭的幸福与平静便被彻底打破了。看着我孱弱的双腿,以及背后隆起的大疙瘩,父母终于不得不痛苦地承认承载着他们所有期望的宝贝女儿是个残疾人。父母把我送到北京的大医院,据说给我检查病的大夫曾经给张海迪看过病。医生说我患的是先天性脊椎裂。
在我面前摆着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别手术,一生就在轮椅上渡过;另一条道路是手术,好的希望不大,弄不好全身瘫痪,甚至有生命危险。那时候我没有选择的权利。如果那时候我有选择的权利,我宁愿冒着全身瘫痪或者死的危险,也要换取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减轻残疾状况的希望,哪怕是能让我站起来,哪怕是能让我拄着双拐走路!但是,我没有选择的权利,父亲不想让我全身瘫痪,不想让我死!他跟医生说那我们就不手术了,就这样,注定了我终生与轮椅为伴的命运!
小时候,我们家日子过得艰难,父亲没钱给我买轮椅,我最初的代步工具是一只木制的小板凳,我双手握住小板凳的两端,来回挪着可从屋里“走”到屋外!我的活动天地就那么大。开始感觉到行动不便给我带来的痛苦,是在我的同龄人背着书包走出家门去学校读书之后,小小的我很羡慕我的那些同年龄人,我缠着父亲送我去小学校上学。父亲背着我去了好几家小学校,小学校的老师、校长给我出题,我都能答得上来,他们都说我聪明,可没有一所小学校肯接收我入学。父亲无可奈何地把我背回了家,他对我说,从今以后咱们在家也能学习。从那一天起,父亲开始教我认字,教我算术。白天,父亲要去工厂上班,只有晚上回来才能教我,他成了我最初的启蒙老师。
漫漫求学路
1988年夏,一位王大夫搬来作我家的邻居,她是个热心肠的人,很同情我,了解到我想学习的情况后,主动提出教我学习中医的课程。后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了中医专业,王大夫跟我说,要想系统地学习中医知识,还是得经过考试这一关,听一听医学专家的讲课。就这样,我走上了自学考试之路。参加自考,对一个健全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可对于离开轮椅就出不了门的我来说,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家住在桥东,却得去桥西听课,一路摇着轮椅走过去本就不易,何况听课的教学楼前有高高的台阶,有时甚至得上楼!开始时,是我的父亲和王大夫陪着我去听课,到了听课的地点,父亲把我背进教室。我在教室的前面找个位子,父亲和王大夫坐在教室的后面,因为我是从中间插班来听课的,好多课听不懂,王大夫就给我作好笔记,回到家里慢慢地给我讲解,
我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拿到中医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文凭,我清楚,这样一个专科文凭在激烈的竞争中份量较轻,我又自学英语,我的目标是拿到了中医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文凭!
没有上过小学没有上过初中没有上过高中的我有了大专毕业证书。我着实为自己欣慰了好长一段时间,但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渐渐领悟到了一个摇着轮椅走路的人要办成一件事情该有多么难!而且我也深刻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善良人的关爱和帮助对于一个普通残疾人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