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悖德违礼?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 谓之悖礼
核心经句: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第九》
内容讲解: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而去爱其他人,就违背了做人的德行;不恭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而去恭敬其他人,就违反了做人的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有时我们对于自己的父母亲人不能真心地爱护和孝顺,却对其他人比对父母亲人还要好。这句话让每个人都有所反思,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恩情最重的是父母,但是生活中却有个现象,往往对于父母、亲人、师长天天给予我们关怀爱护的恩情记不住,对于他人偶尔的恩惠却很感激,我们对于身边至亲至爱的人的恩情体察得太少,说得严厉一点是忘恩负义了。
同时,这也是一个检测真伪的标准,如果我们对于他人爱护和尊敬的程度超过了对待自己父母亲人的程度,这样的所谓“敬”和“爱”就是假的,内心深处是有所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我们要反思自己,对他人的好是真好还是恭维他人以获得私利和机会?反过来讲,他人对我的好如果超过了对待自己父母亲人的程度也一样是有所图的,要警惕身边唯利是图的小人。当一个人无所图的时候,如果对他人的好超过了对自己的父母亲人的好,内心深处会不安,这就是良心。
一个人如果从小娇生惯养,对父母不恭敬,到了社会上对于领导、师长不恭敬,就会苦难重重、寸步难行。困境之下,为了把工作做好,为了让领导信任,人就开始转变,对待领导恭敬、对待工作积极认真。当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到家中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反倒懂得尊敬长辈了,能主动做饭洗衣、很好地孝敬父母了。这就是在社会生活之中磨砺了自己,获得了人生的成长。
什么叫悖理悖德?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 谓之悖礼
核心经句: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第九》
内容讲解: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亲人而去爱其他人,就违背了做人的德行;不恭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而去恭敬其他人,就违反了做人的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有时我们对于自己的父母亲人不能真心地爱护和孝顺,却对其他人比对父母亲人还要好。这句话让每个人都有所反思,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恩情最重的是父母,但是生活中却有个现象,往往对于父母、亲人、师长天天给予我们关怀爱护的恩情记不住,对于他人偶尔的恩惠却很感激,我们对于身边至亲至爱的人的恩情体察得太少,说得严厉一点是忘恩负义了。
同时,这也是一个检测真伪的标准,如果我们对于他人爱护和尊敬的程度超过了对待自己父母亲人的程度,这样的所谓“敬”和“爱”就是假的,内心深处是有所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我们要反思自己,对他人的好是真好还是恭维他人以获得私利和机会?反过来讲,他人对我的好如果超过了对待自己父母亲人的程度也一样是有所图的,要警惕身边唯利是图的小人。当一个人无所图的时候,如果对他人的好超过了对自己的父母亲人的好,内心深处会不安,这就是良心。
一个人如果从小娇生惯养,对父母不恭敬,到了社会上对于领导、师长不恭敬,就会苦难重重、寸步难行。困境之下,为了把工作做好,为了让领导信任,人就开始转变,对待领导恭敬、对待工作积极认真。当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到家中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反倒懂得尊敬长辈了,能主动做饭洗衣、很好地孝敬父母了。这就是在社会生活之中磨砺了自己,获得了人生的成长。
悖德是什么意思
“悖德”的意思是:违背仁德。出处:《西铭》。张载的《西铭》在传统社会即备受赞誉而传诵不绝,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篇铭文虽然仅有250余字,但却为人们安身立命构筑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而且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弘阔的境界。
原文:
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译文:
若是违背了乾坤父母这样的意旨,就叫做“悖德”,如此地伤害仁德就叫做“贼”,助长凶恶的人是乾坤父母不成材之子,而那些能够将天性表现于形色之身的人就是肖似乾坤父母的孝子。
创作背景:
熙宁三年王安石变法,由于二程是张载的侄子,受牵连,张载回归故里,专事著书立说,撰《砭愚》和《订顽》分别悬挂于书房的东、西两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程颐见后,将《砭愚》改称《东铭》、《订顽》改称《西铭》。
悖德的解释
悖德:违背仁德。出处:《孝经》中《圣治章第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释义: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圣治章第九》原文如下: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译文:曾子说:“很冒昧的请教老师,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吗?”孔子说:“天地万物的本性,其中以人所禀受的最为尊贵;人的德行当中,没有比孝道更重大,而孝道没有比尊敬父亲更为重要的了。尊敬父亲,没有比天子祭天时,将祖先配享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这件事自古以来,只有一个人做到,那就是周公。从前周公代理成王摄理政事,在都城郊外祭天时,将他的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又在明堂祭祀时,以他的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此天下的诸侯,依各人的职位,前来助祭。由此可知,圣人的德行,那有比孝道更重大的呢?所以为人子者,对于父母的敬爱,是开始于婴孩相依父母膝下的时候;儿子长大之后,有能力奉养父母,就一天比一天更知道尊敬父母。圣人因见他尊敬父母,就教他敬的道理;见他亲爱父母,就教他爱的道理。所以圣人的教化,无须用严肃的态度,就可以成功;圣人的施政,也无须用严厉的手段,就可以使天下太平,这都是因为圣人所凭藉的,是最根本的孝道。父母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母,是出自人类天生的本性;君王爱护臣下,臣下效忠君王,是出自人类自然的义理。父母生下儿子,延续宗族的生命,所以做儿子的,没有比传宗接代更为重大的事了。父亲对待儿子,既像尊严的君王,又是慈爱的亲人,做儿子的受到的恩爱,没有比这种更深厚的了。所以做儿子的不亲爱自己的父母,而去亲爱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仁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父母,叫做违背礼法。君主推行政教,应当顺从人类的天性,敬爱父母,现在却自行违逆,使得人民无从取法。不由善行,而由凶德所得到的崇高地位,君子并不重视。君子的作风,和小人不一样,凡有所言,必想所言皆可受人民称道;凡有所作为,必想所为皆可使人民欢乐;立德行义,必可使人民尊敬;所作所为,必可使人民效法;容貌仪表,必可使人民仰望;一进一退,皆可以做人民之榜样。从以上各方面来治理人民,人民敬服而爱戴之,仿效而取法之,所以很容易能够完成他的德教,顺利推行他的政令。《诗经·曹风·鸤鸠篇》上说: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端正而没有过错。扩展材料:悖德型人格障碍悖德型人格障碍,又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这种人感情冷淡,对人缺乏同情,漠不关心,缺乏正常的人间爱;易激惹,常发生冲动性行为;即使给别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内疚,缺乏罪恶感;因此常发生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虽屡受惩罚,也不易接受教训,屡教不改。临床表现的核心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视的。它最早由德国的皮沙尔特(prichard)提出“悖德狂”这一诊断名称。指出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等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后来逐渐被“反社会人格”取代。有这种障碍的个体的突出点是行为具有悖德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之心,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圣治章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