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教育学是什么流派?
批判教育学。“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引号代表原话,原话引自阿普尔,阿普尔是批判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教育没有促进社会的公平,而是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2、教育再生产了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以及经济结构。3、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了看似正常的教育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使师生对自己的周围的教育环境敏感起来,以此“启蒙”。4、教育从来不是公平的,不能用唯科学的方式研究,而应该用客观的批判思维进行研究。批判教育学的起源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S.Bowles,1939--)、金蒂斯(H.Gintis,1940--),法国的布迪厄(P.Bourdieu,1930--2002)等,代表著作有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等等。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当代资本主义学校并没有如其所预期的那样是推进社会公平强有力的手段。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批判教育学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批判教育学有哪些基本观点
批判教育学流派可分为具有创新风格的英美流派和具有保守性的德国流派,它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教育领域中最具活力的竞争者。批判教育学流派思想复杂,基于不同的思想基础与社会背景,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不同流派追求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解放”,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是各流派批判教育学的共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教育学的批判性是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理性的追求,更是一种方法论。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姆,法国的布厄迪尔,巴西的弗莱雷基本观点: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不是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的有力手段和途径,而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教育和社会是对立的,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下层的被统治阶级的子弟在这样的教育系统中很难取得成功;③人们对这样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已经习以为常;④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的解放;⑤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他们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扩展资料: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主要观点:1.教育没有促进社会的公平,而是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2.教育再生产了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以及经济结构;3.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了看似正常的教育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使师生对自己的周围的教育环境敏感起来,以此“启蒙”;4.教育从来不是公平的,不能用唯科学的方式研究,而应该用客观的批判思维进行研究。批判教育学将教育学视为文化、政治、权力的实践来生产与合法化某种文化与政治形式,它是有关知识、权力、伦理的投入,在不断调节与奋斗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更希望能够通过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达成社会的改造及强化目的,最终创造出一个更好的人性生活环境来。批判教育学关注所有主体的历史、文化、声音、反省与行动,除了拒绝教育成为单单合法化某些特定团体去获利的机制,它同时让那些向来居于弱势、沉默的学生能够去创造生产,能更有机会参与实践行动来改造世界。所以在阐明批判教育学的立场时,麦克拉伦诠释的更为精辟: “批判教育学是为那些置身于教育中却还拥有希望的人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伦理的指引,使其能义无反顾地站住受压迫者的阵营。批判教育学充满了革命性,既然历史的本质是个开放而变迁的过程,解放又是个真切的目标,那么一个自由幸福的世界应有机会付诸实现。”“解放”是批判教育学的旨趣,吉鲁认为解放乃是建立在批判与行动之上,一方面,要批判那些具有限制与压迫的东西,使教育问题呈显;另一方面,为了个体自由与完善的存在而采取改造行动。因此,批判教育学的解放旨趣,在于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关系如何被权利与特权给扭曲、操弄,同时提供条件来克服异化、钳制及压迫的现象;同时批判教育学“也是一种实践学习形式,其中包含倾听他人的经验以促进自我批判的能力,然后运用这种批判性作为基础,发展出可以操作的论述方式,从而建立一种希望和可以实现的生活。”当然,争取解放不是盲目的权力争夺或价值对立,而是对压迫关系的全面反思和重构,其中重要的基础是对生命的爱和善的了解,而非权力和控制的欲望。
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关系
批判学派基于法兰克福学派形成而形成。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集中在欧洲,所以有“欧洲批判学派”之说,这是由于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主要在西欧。第一次两个学派(这只是从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上)的冲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流亡美国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通过论证意识形态霸权的美国形式——大众文化,开始与萌芽时期的经验主义传播学对立。这些受到法西斯迫害而来到美国的学者,其哲学思辩的传统与美国社会科学中反思辩的倾向发生冲突。出于对本土法西斯统治的憎恨,以及学术传统的延续性,他们较多地注意到美国与纳粹德国的联系和相似性,美国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不尽相同的研究题材和契机。对法西斯的批判并没有导致简单地认同美国文化,他们认为这都是权威主义,只是形式不同,美国不是用恐怖和高压统治,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众传媒为途径的大众文化,来实现“权威主义”。所以他们倾向于使用批判的、较为极端的词句来谈论美国的大众社会和大众传播媒介。他们大多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影响不大,其中一些人后来回到欧洲(例如阿多诺,Adorno,T.)。但是他们在美国还是培养或影响了一批新的批判学派学者,使得连续出现关于美国媒介文化研究的著作,主要讨论大众传播的“内容”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效果”,进而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关系
一、传统学派
传统学派,也被称作经验学派或管理学派,主要指的是从经验事实出发来考察社会现象,并侧重于开展传播效果研究的学派,它是相对于善于以思辨性的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批判学派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经验学派主要指的是以美国为主的主流传播研究,被施拉姆誉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则是经验学派的典型代表。
二、批判学派
传播学批判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欧一些国家形成的传播学研究学派。批判学派受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较大,对现存的传播制度持批判立场。批判学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者群体,其内部又分为各种流派。批判学派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美国传播研究的缺点,而且能从另一个角度对复杂的社会传播现象进行全面的考察。但其观点也经常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