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到底是不是慈禧杀的?
1881年4月8日,比慈禧小两岁,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白天还在接见大臣,到半夜就去世了,因为死得太急,所以很多人认为是非正常死亡,杀人者矛头直指慈禧,因为除了她没有人能够杀得了慈安,也没有人有理由杀慈安。但实际上,慈禧杀害慈安的可能性很小,只是慈禧心太黑,名声太坏,很多人宁愿相信慈安是慈禧杀害的。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大权在慈安太后的手中。慈禧要对付慈安,并不会像对付同治和光绪两人那么容易。慈安不喜欢弄权,两宫垂帘,日常政务由慈禧处理,大事慈禧要请由慈安定夺。所以大清最高权力掌握在慈安手中,慈禧当红太监安德海被杀就是例证。安德海违背祖制以给同治皇帝置办大婚礼服为由,请示慈禧后出宫前往江南,途中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请示慈安太后获准,就地正法。慈禧虽然很生气,但也毫无办法,只好忍气吞声。慈安是正宫,是咸丰的嫡妻,从后宫讲,慈安是后宫之主,从垂帘听政讲,慈安是大清最高权力人,无论是从哪方面讲,慈禧都没有僭越慈安的理由。不像同治和光绪,虽然贵为皇帝,但慈禧是母亲,她可以从母子关系上控制他们。同治和光绪要杀慈禧,伦理道德上根本过不去。慈禧如果在慈安面前做得过分,慈安可以制裁她,甚至杀掉她,不会有任何问题。皇宫中有很多制度保障,慈禧要对大清的最高权力人下手,并非易事。慈安住钟粹宫,慈禧住储秀宫,完全不同的两套保障班子。而且皇家有一套制度严谨的食品安全保障制度,慈禧对慈安下毒,可能性不大。野史有种说法,慈禧献点心给慈安,慈安吃后被毒死。这说法不可信,一是慈安生病不愿吃饭,干点心更不会爱吃;二是慈安生病时慈禧也病的很重,不适合看病人;三是点心也要有人先试吃的;四是慈安中毒太医是看得出来的。野史还有说法,说慈安生病,慈禧安排御医给慈安治病,开的药有问题,慈安吃后死了。这说法也不可信。给慈安治病的太医每次至少三人以上,慈禧要同时控制这些太医对大清的一把手下手也很困难。这种事情没有绝对把握慈禧是不敢做的,做不好是会掉脑袋的。所以这种说法可能性也不大。慈安暴毙,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分析应该是脑中风发作。正史记载慈安是正常死亡,野史大多说是被慈禧杀害,正史往往被官方修改不可信,野史常常根据个人感情编造,可信度也不高。翁同龢是光绪的老师,同时担任工部尚书,他和慈禧没有私密关系,他的日记应该更客观。从翁同龢日记记录的脉案、药方、病情进展情况,经现代中医分析,慈安的病与脑血管疾病完全吻合。慈安有过脑血管疾病史,她二十六岁时生病二十四天,肝厥不能说话,三十三岁时,曾厥半时许,这在现代医学讲叫脑供血不足,中风前兆。慈安暴毙之前大约一年时间,因为慈禧生病很重,一直在养病,所有军国大事都由慈安一个人处理,劳心费力是难免的。慈安操劳过度,休息不好,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而亡。这和翁同龢日记正好互为佐证。衡心飘香认为,慈安并非慈禧所杀,是正常死亡。
慈安太后怎么死的?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1881年4月8日)戌时,慈安因病崩逝,享年四十五岁。五月十三日(6月9日),上尊谥曰孝贞慈安裕庆和敬仪天祚圣显皇后。九月十七日卯时葬昌瑞山南麓偏西之普祥峪定东陵,九月二十二日祔太庙。宣统元年(1908年)四月,加上尊谥“诚靖”二字,全谥: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历史评价贞贵妃钮祜禄氏,质秉柔嘉,行符律度。自天作合,聿徵文定之祥。应地无疆,斯协顺承之吉。惟克懋修夫内治,允宜正位乎中宫。咨尔贵妃钮祜禄氏,教秉名门,庆贻勋阀。叶安敦而禔福,应地时行。本淑慎以流徽,伣天祥定。在昔虞廷慎典,肇传妫汭之型。周室延厘,必本河洲之化。既宜家而作则,当正位以称名。兹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
慈安突然去世的原因,与慈禧有关吗?
1837年,慈安出生于满洲镶黄旗,比慈禧小两岁,比咸丰小六岁。慈安入宫后,可谓平步青云,短时间内就从刚开始的嫔晋升为中宫皇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慈安的形象、素质都是出类拔萃的,并且深受咸丰宠爱。咸丰去世后,慈安与慈禧一起参与了辛酉政变,打破了大清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两人共同垂帘听政。历史记载,慈禧“优于才”,负责处理宫廷的日常事务;慈安“优于德”,享有大事决策权。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制衡。然而,1881年三月初十,慈安在钟粹宫突然去世,享年四十五岁。慈安去世前并没有明显征兆,三月初九身体稍微不舒服,第二天晚上就升天了。事发突然,朝野震惊,连光绪也大为惊讶:“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慈安平时身体健康,死得突然,再加上从病危通知到后事处理也有不合理之处,种种疑点让人满腹狐疑。即使朝廷宣布慈安是因病去世,但各种说法还是不绝于耳,主要有“慈禧害死说”以及“自尽说”。1、“慈禧害死说”这种说法还分为三种:第一,汤中下毒。慈禧联合李莲英,授意传膳太监,让他们在慈安进膳时下毒。等到慈安去世的当天夜里,这两个太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此说法有漏洞,不足为信,因为清朝帝后吃饭时,会先将饭菜摆好,并不是直接动筷子,而是先看放在碗中的小银牌是否变色。如果饭菜中有毒,银牌就会变黑。同时,在帝后吃饭前,会让太监先“尝膳”。第二,慈安吃了慈禧送的糕点后中毒去世。此说法为民间野史所记载,与可信度很高的《翁同龢日记》相矛盾,所以,也不足为信。第三,“错用药物说”。《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或曰慈禧命太医院以不对症之药致死之。”这种说法,没有确切证据,尚且存疑。慈禧2、“自尽说”这种说法记载于《清稗类钞》,主要是说慈安与慈禧关系不和,但是又辩论不过慈禧,只能生闷气,最后自尽。这种说法,晚清学者张尔田与金梁已经证明,纯属无实文人编造。慈安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二十年,她们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并没有你死我活的矛盾。慈安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生活上,对慈禧都不构成威胁,所以慈禧没有害死慈安的必要。民间将慈安去世的责任强加于慈禧,一是因为大家十分讨厌慈禧,将恶名按在慈禧头上是为了故意恶心她;二是“阴谋论”推导,慈安的去世对慈禧最有利,她因此能够大权独揽。关于慈安的真正死因,清史专家做了大量考察与论证后,得出结论:慈安身患脑血管疾病,极有可能是脑出血。这种病的诱因之一是过度疲劳。光绪六年,慈禧大病一场,次年正月又卧床不起。在这期间,朝廷政务由慈安代管。慈安不管是从政经验还是才干,都不如慈禧,突然身负重任,极有可能在精力上吃不消,因此造成过度疲劳,引发病症。慈安的去世,是她的不幸,是慈禧的大幸,从此,两宫太后联合垂帘听政的大戏落下帷幕,大清王朝彻底进入慈禧的寡头时代。
慈安什么时候遇害的?
孝贞显皇后(1837-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比咸丰小6岁。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封贞嫔,贞妃,五月晋贞贵妃,六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16岁。
咸丰帝死后不久,慈禧与恭亲王奕欣定计,发动祺祥政变(辛酉政变),处死了肃顺等辅政八大臣,夺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表面上,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执掌国家最高权力。可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清廷的垂帘听政由两宫并列一下子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对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在当代与以后都有种种怀疑与猜测,成为二百多年清宫史上的又一在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