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屠杀的历史背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击了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开启。日本的目标是要通过攻占东南亚,来取得当地的天然资源。日本当时资源匮乏国力低下,如果不是靠着掠夺东南亚各国的资源,经济早就崩溃了。另外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军必须要拿下新加坡才可以彻底把英国人赶出东南亚。南洋华人在抗战初期直接汇款回国给家人加上义捐之数达到50亿元,而1939年国民政府全年战费不过18亿,更有许多华侨回中国投身抗战一线。因此日军对华侨十分的仇视,新加坡被攻陷后,居住于此地的华裔也遭到日本的报复。日军于1941年12月8日(为珍珠港事件隔天)开始入侵马来半岛(史称马来亚战役),首先在马来半岛北端暹罗领地北大年府登陆并且击退驻守该地的暹罗宪兵,目标是向西南越过马来—暹罗边境进攻马来半岛西部地区。同年12月11日亦有一支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这与日军在暹罗的北大年府及宋卡港所实施的登陆行动相配合。英国皇家海军派来了Z舰队包括航空母舰不屈号、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却敌号、及4艘驱逐舰,该舰队在战争爆发前已到达该区并由海军上将汤马鄞·菲利浦斯指挥,目的是拦截准备登陆哥打峇鲁的日军,但是不幸地该舰队航空母舰不屈号在途中搁浅,不得不回航。由于日军拥有空中优势,导致英国皇家海军于1941年12月10日威尔斯亲王号及却敌号被日本空军轰炸机在彭亨、关丹外海击沉,这使得英属马来半岛的东海岸门户大开,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经此役后更无力对抗日军的登陆行动。日军利用快报废老旧轻型坦克快速地突破了驻守在丛林里面的英军伞兵坑防线,因为在马来半岛上英军连一台坦克都没有,坦克被英军参谋认为不适合在丛林地形作战,故英军在马来半岛上没有配置坦克。当时拥有9万余人占了人数优势的马来半岛驻守英军却持续败退,最后不得已只能撤至新加坡,撤退时英军顺势将连接马来半岛和新加坡两地的柔佛长堤炸毁、隔绝两地,让整个新加坡岛瞬间变成一座要塞方便防守。1942年1月31日,战争开始仅55天,日军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
新加坡大屠杀的事件纪念
日军在新加坡的“大检证”以下是黄添右老先生的叙述。“日本军队在占领新加坡后,在人们还没来得及清理遍地瓦砾的废墟、掩埋被日军炸死者的尸骸的情况下,1942年2月中旬至3月初,侵略军就将新加坡划分为四个“检证区”。我所在被“检”的区域叫做水检证中心,是由日本皇军警备团和宪兵队负责“检”的区域。日本兵到各家各户驱赶12~60岁之间的男性居民,每人限带五天的粮食到其指定的区域内集中。“检证”中心在海山街。周边六条街道被用带刺的铁丝网围起来,周围有坦克车和日本兵监视。”“我的姐夫叶秋涛带着刚满15岁的我,怀着愤怒和恐惧的心情进入了“检证”区域。天气炎热,环境嘈杂,人山人海,个个都汗流浃背,洗澡和大小便都极困难。一清早,人们就等待被“检”,日本兵不许排队的人站着,只准他们蹲在地上,拥挤中不免秩序混乱,有人争先恐后时,日本兵就用棍子殴打,打得他们头破血流。我们属于瘦弱之辈,当然不敢贸然参与到拥挤的人群中。”“当我进入“检”室之前,姐夫嘱咐我要镇定,万不得已时,就只好跟日本兵拼了。有了这种心理准备,我倒是镇定多了,当我们站在小桌前接受日本军审视时,毫不紧张,日本军在一张纸条上盖了印章,手一挥,我们就拿着纸条从另一个门走出去。那张盖着章子的纸条印着以下的字样:昭和十七年,“检”,大日本皇军司令官山下奉文中将。”“人们拿着这张纸条走出门口时,门房除站着一名日本兵岗哨之外,还坐着另一个日本军头目,他手一挥将人们放行,指示走一条街道回家;或另一只手一挥,命令人们爬上停在街口的大货车。那些上了货车的,都是些身体壮实的人,他们被运送到新加坡樟宜或榜鹅的海边集体枪杀。人口不到百万的新加坡就这样被杀了5万人。”“我住的那条街,有三个青年人被“检”上了货车,其中一个没死,偷跑了回来,长期藏匿,直到日本人投降后,才敢出来露面。那两个被杀的人,其中一个已婚,遗下了老母亲和新婚已怀孕的妻子,老母亲哭瞎了眼,含恨死去,妻子生了个遗腹子,母子俩过着凄惨的日子。另一个被杀者,留下了未婚妻,终日以泪洗面。日本人又去印度尼西亚抓爪哇青年到新加坡做苦工,病了又将其赶出集中营,以致他们饿死街头巷尾。这就是日本侵略者的所谓“解放”和“德政”。” 以下是另一位幸存者自述“那年我21岁,未婚,住在胶园(现福建义冢附近),靠割胶为生。3月26日当天清晨6点多,大队日军闯入小镇,着令全镇二三百成年男人全部集中到学校对面的篮球场,站着等候“检证”(甄别)。被令集中者,还包括兴华学校校长殷春初,教务主任朱绩夫和老师黄火生。鬼子命令男子脱掉上衣和短裤,只穿内裤一排排的蹲在球场上。从早上晒太阳到下午四五点。鬼子包围着球场,有的持枪监视,有的配长剑来回踱步。五六个兵负责检查男人的身体。据说,鬼子是检查男子身体有没有刺青图纹,特别是在手部拇指与食指间虎口处。鬼子认为,有刺青者,就是私会党,而私会党是抗日的。”“当鬼子来到他身边正检查其隔壁的男人时,突然就把那男子带走。他心跳得很,心想这次没命了。他说,检查到他时,他手拿着的衣服,刚好衣角遮到之前曾擦烂过的,已不明显的黑色五花点刺青。鬼子没注意到而走到隔壁去。我逃过了鬼门关,但并没有被释放,而是又被拉进学校。过后,又一个一个排队出来问话。我不敢先出,待到最后剩下二三十人时才出。很幸运的,我顺利过关。到晚上才终于被释放回家。我马上走入山芭逃难。”“肃清结果,共有15人被扣押,包括三名师长。他们被关在学校。第二天校长就押去太平宪兵部折磨。剩下14人在第三天凌晨,被押出村子,到不远的沙叻北火车站附近三和矿场与和合兴矿场旁(现今高压电塔边),日本兵用刺刀疯狂刺杀14人。凄惨号叫声响彻云霄,连村子也听到。”“怎料到在刺杀过程中,竟有一人可能绑不紧,挣脱绳索突然拔腿飞跑,冲到矿湖边纵身一跳,在黑夜的掩护下逃出生天。他就是40岁左右会游泳的教务主任朱绩夫。”“13具尸体第二天就由印度人就地埋葬。直到大战结束后,亲人们才到乱葬岗捡拾尸骨。由于无法区分,就全部合葬在现今墓址。而被折磨至死的校长,尸骨不知何去向,村民也将其名刻在碑上。他亲戚王卡也是殉难者之一。”“我全家搬到马来甘榜住了三年多,到和平后才搬回沙叻北来。” 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在新加坡市区的美芝路(Beach Road)有一座规模不大但意义重大的公园——战争纪念公园。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就坐落在这座公园里。顾名思义,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1942-1945年,日本占领新加坡的三年零六个月苦难的日子里,被迫害致死的新加坡各族人民,其中大多是华侨。建立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的构想始于1962年。在这一年,在新加坡多个地方相继发现日本占领时期被屠杀者的遗骸。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不忍让这些骸骨散弃在荒郊野岭,于是在2月28日成立了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遗骸善后委员会,负责探查、发掘和安葬等工作。纪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在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主持下宣布落成揭幕。李光耀在致词说,这座纪念碑标志着一种经验和教训,它时刻提醒人们,当他们对未来的事物与发展毫无准备之时,什么可怕的祸患都可能降临。“只有我们痛定思痛,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明智而勇敢的巩固我们的未来,我们许多死难的同胞才不至于白白地牺牲”。此后,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远处就能够看到纪念碑那高达70米的碑身高耸入云。四支锥形的白色石柱,组成一座巨大的锥形石塔,插入蓝天,象征新加坡的华裔、马来人、印度裔和欧亚裔所共同担负的苦难和精神。纪念碑四周环绕着碧水,方形基座的南北两面由石阶分成四个面,分别由四种文字写着“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1942-1945”。沿石阶而行,穿过水池,来到纪念碑的中心。在四支石柱上,各自有一面铭文,记录着纪念碑建立的始末。而在整个建筑的中央,有一尊半人高的方形石台,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铭文,中文部分这样写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军占领新嘉坡,我平民无辜被杀者,其数不可胜计。越二十余年始得收敛遗骨,重葬于此,并树丰碑永志悲痛。”纪念碑下埋葬的,正是上世纪60年代初在新加坡市郊山谷内发现的被日军杀害的数千具尸骨,他们在此处得到了安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新马一带发起了众多抗日运动和赈灾活动。当中两名积极参与抗日的义士——梅启康、梁后宙(又名梁宙),前者不幸在肃清中丧命,后者组织乡民支援中国抗战,他一家35人被日军杀害,自己逃过一劫。今年是二战70周年,记者特地采访了梅启康与梁后宙的后人,一起来追忆这段已沉寂多时的往事,让后人看到前人的光辉,记住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访梅启康、梁后宙后人 追忆抗日义士事迹岁月悠悠,转瞬70年过去了,多少人还记得在那烽火连天的年代,多少人为了正义、民族、国家和家园走上抗日道路?多少人惨死在日军的炮火或屠刀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新马形成的众多抗战救亡文艺运动中,最具号召力的是戏剧活动。各方言群都热烈响应,包括广东帮与商界代表梅启康,他粉墨登场,亲自参与戏剧演出,以实际行动筹款赈灾。在检证中,梅启康因不愿招供而遭处决。梅启康的生平事迹鲜少被人提起,直到最近其家人在本报刊登了一则追思启事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遭遇不幸的也包括梁后宙。梁后宙这位对开发林厝港贡献很大的先驱人物,一家35人被日军杀害,仅他和另外五名家人逃过一劫。若不是不久前新加坡历史博物馆接收梁后宙后人捐赠的一批颇有历史价值的遗物,相信这起惨绝人寰的事件,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1942年3月6日,梅启康被朋友带去日军宪兵部。他当天回家时神情沮丧,隔日一早再到宪兵部报到,从此一去不返。新加坡沦陷后,日军便展开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以肃清抗日分子。当年位于史丹福路的英国人青年会总部被改为日本宪兵部,日本宪兵就在这里以酷刑对付抗日分子。据《新马华人抗日史料》的记载,梅启康是被检查及指名被逮捕的人之一。梅启康的长子梅保坚说,当时父亲抛下一句“不要害人”的话后,便匆匆忙忙上车离开。事后他从朋友口中得知,父亲是不愿招供而被折磨至死的。不会唱不会演也要上台讲两句1896年出生于广东台山的梅启康,9岁随父亲南来,抗战时期是昙花镜影慈善剧社的名誉会长及海天游艺会社员。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东南亚各地华人社区纷纷成立筹赈祖国难民的筹赈会,全情投入抗日活动中。本地华社也不落人后,几乎每一种娱乐形式都动用了,业余剧社的社员也纷纷参加抗日筹赈,包括先后于1913年和1920年成立的海天游艺会和昙花镜影慈善剧社,这两个社团多以演剧的方式进行抗日筹赈。梅保坚(89岁)接受本报访问时说:“父亲曾说过中国难民很苦,他们因战争流离失所。父亲不会唱,也不会演,但也上台讲两句,为筹赈出一分力。”一次,海天游艺会演出粤剧《吕布与貂蝉》为中国难民筹款,梅启康还饰演董卓一角。现在,这张剧照就展示在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二战史料展厅里。梅启康也是星华筹赈会的广帮代表之一。本报曾报道,在一份《星华筹赈会主办救济英国战时妇孺游艺大会第一次会议议案录》中,清楚记录梅启康是出席会议的数十名来自各分区及各方言群代表之一。梅保坚说,其父是星华筹赈会的广帮总务。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抗日战争年间,梅保坚已是一名少年。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很少跟家人提起他在外的活动,但记得父亲跟吴铁城有联络,详情则不得而知。吴铁城是当年中国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部长,1939年曾奉命赴南洋各国联络和争取华侨捐款资助抗战。梅启康走时,留下妻小九人,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的梅保坚才16岁。在梅保坚的心目中,父亲是个坚贞不屈的义士,为人慷慨仗义,除积极参与抗日活动,也非常热心公益和教育事业。有关梅启康的资料零散且有限。较完整的资料只能在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二战史料展厅和国家档案馆梅保坚的口述历史中找到,而且不多。至于梅启康的其他贡献记录,则几乎是零。多亏梅保坚,他虽年事已高,但说话条理分明,思路清晰。记者根据他的忆述,找到一些线索,终于从梅汝南堂的《本堂宗亲记录部》《广惠肇留医院八十周年特刊》《精武体育会50周年纪念特刊》《精武体育会七十周年纪念专辑》《百年树人》和《新加坡全国社团大观》刊物中翻查到一些相关资料,并拼凑起来,才对梅启康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摘自联合早报) ■ 克兰芝烈士纪念碑■ 伊丽莎白公园烈士纪念碑■ 陆军少将林谋盛之墓■ 旧福特汽车工厂■ 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 樟宜监狱博物馆■ 亚历山大医院
新加坡大屠杀的介绍
新加坡大屠杀是指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新加坡后针对当地华人有系统的种族清洗。新加坡沦陷后是指日本统治新加坡的时期。日军尤其是宪兵队对当地的华人做出了诸多暴行,为报复新加坡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以及华侨对日军的抵抗行动,日本第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便与参谋长铃木宗作和参谋主任杉田大佐等人一起策划了对新加坡华人的“肃清行动”。日军从1942年2月18日至25日进行了大检证又称肃清。他们在判定出敌对分子后,当即处置(死刑)。因为侦查的时候没有记录的关系,没有人知道真正的伤亡人数。最后日方抓走了几万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建造“死亡铁路”。但是日本和南洋两方都有不同的总数,日本的官方数字是5,000,可是新加坡华社给出的数字是100,000。战后的审讯中的证据提出的数字是约25,000至50,000人左右。二战结束后,新加坡人民开始有了政治觉醒,这次的沦陷让新加坡人开始相信要靠自己保卫这片土地,间接促成新加坡脱离英国的统治走上独立的道路。
上世纪30年代的新加坡怎么样,经济文化方面
英属时期
1819-1942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1818年末,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本岛,发觉此地拥有发展成为港口的优越条件,新加坡南部的水域宽敞很少风暴影响,附近的溪涧也有充裕的水源提供饮用水。 最初新加坡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到了1820年,新加坡开始为大英帝国产生利润。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2个新的条约正式签署,并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位于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20世纪初的新加坡从沼泽遍布的荒地,跃升成为第7大港口,她也成为英帝国极为重要的据点之一。
日据时期
1942-1945 1941年,英国完全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击新加坡,这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一枚宝石,新加坡早期曾被誉为“远东的直布罗陀",是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另外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势必拿下星岛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出东南亚。 新加坡华侨人口密集,这里是南洋华侨抗日运动中心,陈嘉庚领导的 新加坡市民在纪念碑前悼念亡者
“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便发动东南亚八百万华侨,为中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侨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星洲被攻陷后,日军对新加坡华裔展开大规模的屠杀行动(新加坡大屠杀),借此以泄心头之恨。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战争开始仅55天,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亚。1942年2月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无条件投降,逾13万名英国、澳洲、印度等守军沦为阶下囚 ,这是英国军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战)。日本全权接管后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同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的华人,日军开展了以“大检证”为名的肃清行动。日军当局在多个地方设立「检证中心」,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於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樟宜、榜鹅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 日军还勒索南洋华侨,要华侨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经历了3年半的苦难,随着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民无不高兴,最终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厦举行了受降仪式。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3年半的期间,至少有5万名新加坡华人惨遭杀害。为了安抚冤死的亡灵,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落成矗立在美芝路。此后,新加坡每年都要在纪念碑旁举行悼念和祭祀活动,以缅怀在二战惨遭杀害的平民百姓。纪念碑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铭文,中文部分这样写道: “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军占领新嘉坡,我平民无辜被杀者,其数不可胜计。越二十余年始得收敛遗骨,重葬于此,并树丰碑永志悲痛。” 对新加坡日据时期有兴趣的话,请搜索新加坡电视剧《雾锁南洋》《何日军再来》《和平的代价》等视频,其中《和平》《何日》的剧 新加坡和平纪念碑全景
名起着警惕的作用,是以新加坡著作《居安思危》一书为蓝本和素材创作,内容描述日军占领新加坡三年零六个月的艰苦日子,同时也描述星华义勇军抗战的经历。日据的历史决不容忘怀 ,陈嘉庚、林谋盛烈士和新加坡先辈的抗战经历和苦难,使新加坡后人深为感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