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军大刀队

时间:2025-03-29 18:58:58编辑:小星

抗战中的喜峰口战役

  喜峰口战役是 抗日战争 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发生于1933年3月12日至3月24日,地点则是在中国河北省、热河省交界一带的长城隘口喜峰口。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抗战中的喜峰口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抗战中的喜峰口战役   喜峰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发生于1933年3月12日至3月24日,地点则是在中国河北省、热河省交界一带的长城隘口喜峰口。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交战一方守军国民革命军由宋哲元领导的陆军第二十九军,另一方则为日军的关东军。最后,日军取得获胜,17日占喜峰口,但于24日撤出。    历史 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同时镇压了东三省抗日义勇军,并准备随时向关内进犯。1933年 元旦 ,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接着用武力将其占领,山海关保卫战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2月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和侵华日军发布了侵略热河的 军事 命令 和军事调遣。“尽快向建昌附近至其以南一线挺进;并应不失时机以一部确保界岭口、冷口、喜峰口等长城重要关口,掩护军主力的侧翼;而后以主力占领承德及古北口。”   这时,驻山西阳泉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奉命开往前线对日作战。1933年3月9日,受命接管长城喜峰口的防务。喜峰口是中国河北省、热河省交界一带的长城的隘口,是北平与热河的交通咽喉,东有铁门关、董家口、西有潘家口、罗文峪,明清时候不但是京师北卫的重要屏障,也是关外入朝进贡的关口。开赴前线之时,军长宋哲元写下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言。当二十九军的先遣团赶到喜峰口时,日军的500余名骑兵已经到了长城脚下,勇士们急忙堵上,打退了敌人,保住了阵地。   战争过程   敌我态势建平,先头进至炮手营,河源部攻占叶柏寿,迫进凌源,传凌源失守。1933年3月1日,北平军分会授予我军团任务,为确保冀北,对兴城、绥中方西面进之敌,迟其前进,进入山地,各个击破。   我军团命37师前进支队(由217团任之)停留建昌营,派队向冷口外监视由兴绥方面入侵之敌;命38师张自忠部及暂编第二师刘汝明部集结蓟县、遵化附近,着暂二师派一个团进驻界岭口。1933年3月4日,我军前方情报,友军119师孙德荃部及孙魁元军117旅丁喜春两部分向冷口、承德遗退。106师沈克部向喇嘛洞方向转进时被冲散,敌已占领凌南、凌源。   斯时我109旅赵登禹部王长海团在冷口外布防。溃兵很多,左右无邻,十分混乱。不易固守。宋哲元总指挥急令我何基沣副旅长指挥之骑兵部队及王长海急返,在兴城镇、三屯营等处,速行构筑工事。   1933年3月6日各友军战况愈下、瞬息万变,敌占领平泉、承德后,主力指向滦平,逼近古北口、冷口附近。(注:友军指第一军团于学忠部,第二军团商震部。)1933年3月7日,我军奉命接替喜峰口防务。其余集结遵化附近,各师行动如下:37师接替喜峰口东西之线防务,暂编第二师刘汝明部协助商震部队向冷口挺进:38师集结遵化为预备队。骑兵部队,即归还各师建制。   作战经过喜峰口战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3月9日日军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我军二十九军一0九旅王长海由遵化赶往喜峰口御敌起,至14日日军后撤。第一个阶段,战斗异常激烈,二十九扬长避短,发挥大刀优势,与敌肉搏,夜袭敌营,攻其不备。日军的几次增兵总攻也被我军 成功 抑制,粉碎敌人两天内占领长城的计划。   第二阶段:从3月16日日军改向罗文峪进攻开始,至3月24日向平泉方面遗退为止。战斗主要在罗文峪、山楂峪。敌人意在包抄喜峰口之左侧背,实行战略上的突破。在这里御敌的为二十九军刘汝明部,经过三天激战,基本粉碎敌军企图。   第三阶段:从4月7日于13日。日军改变战略,向滦东打开缺口。7日起再攻喜峰口,头两天进攻均被宋部击退。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战,孤立无援,13日宋部奉何应钦之命放弃喜峰口。战斗过程3月9日,日军占领喜峰口,宋闻报派王长海团往援,从遵化到喜峰口一百余里路程,他们仅用了大半天,全程 跑步 前进,到达前线天已昏黑,该团官兵即刻投入战斗。夺回山头高地的同时,我军伤亡很大。1933年3月10日,面对日军主力的总攻,二十九军一0九 旅行 旅长赵登禹令部队伏于峰峦幽僻之处,伺敌兵近距战壕数十米时峰拥而出,与敌白刃相接。   3月11日,组织了第二次夜袭,这次共出动了4个团的兵力,战士们每人身背一把闪闪发亮的大刀。凌晨三时,战斗打响,赵登禹、佟泽光两位旅长身先士卒,在近距离的拼杀中充分发挥大刀的威力。近千名敌人从睡梦中惊醒,不少人撞在二十九军勇士们的刀口上。共砍死砍伤敌人逾千名,缴获坦克11辆,装甲车6辆,大炮18门,机枪36挺,飞机一架,还有日军御赐军旗、地图、摄像机等。遭袭后的敌营里,到处是敌人的尸体,不少人半夜被惊醒“大刀队来了,快跑呀!”。此后,不少日本兵晚上睡觉,脖子上还要戴上一个自制的铁护圈,以防脑袋被砍掉。   自“九一八”鬼子侵占东三省以来,这是日本受到的最顽强的抵抗。中国军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挽回了热河抗战中中国军队溃败所蒙受的耻辱。从此二十九军作为抗日雄师名扬长城内外,“据由敌地逃回百姓均谓,我华军不怕枪炮,新兵器皆无用等语”。   如此英勇的大刀队形象背后,则是血战的悲壮。越是英勇无畏的英雄,经历的越是艰苦卓绝的战斗。尽管喜峰口之役三个阶段战略重点各不相同,但一次次的战斗,几乎同样的惨烈。   战争的最初阶段,日军已先行占领东北长城高地,全线阵地受到威胁,二十九军希图尽快夺回长城阵地,“此次作战死亦光荣。无论如何要拼命作阵地,不求有功,只求能撑”。而敌人也志在必得,“炮火轰击,激战竟夜--数次肉搏,敌死伤甚众,终未得逞.......职军亦已全部增加拼死抵抗。现我官兵士气甚,.......虽在炮火弥漫,血肉横飞之际,仍能表现不屈不挠之精神”。此役营长王宝良及8名排长阵亡,旅长赵登禹等15名军官受伤,士兵伤亡400余名。到了1933年3月14日,已扭转了正面战场的态势,“连日血战,敌以伤亡过重,士气馁败”。正面高地为我军王治帮旅完全占领。二十九军参谋耿德星言证:“(喜峰口战役)夜战打响后,日寇仓皇应战,敌人利用墙孔以歪把子机枪封锁道路,我攻击部队被杀伤的不少。......我二一七团九连战士,外号叫老毛子(忘其真实姓名),甘肃人,匍匐近敌,力握敌机枪而出。墙孔小,枪身粗,本不能出,但在死难战友面前,怒火填膺,国耻民恨集于一身,尽力一拉,墙倒枪出,不顾双手被枪管烤得骨焦肉烂,反枪毙敌,扫清前进道路,保证了我军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大 公报 》特派记者在前线看到:“(我军)虽遭受敌人之强烈炮火,亦不稍退。……吾军用手榴弹投掷较远之敌人,较近者则挥大刀砍杀,杀声震天,血光满地。”   是役第二个阶段,双方进入了胶着状态,“白刃相接,血战终日”的情况时常发生,双方伤亡都较重。1933年3月17日,“敌以主力,向我山楂峪口阵地猛攻……我团李团长督战受伤,其余官兵伤亡亦重”。1933年3月19日,“见敌阵线动摇,亟令各部全线出击,前后夹击,血战终夜,……我官兵奋不顾身,拔刀冲入敌阵,砍杀无算……我受伤营长刘福祥、殷锡乾二员,其余官兵伤亡甚众”。二十九军将领之一王治邦口述:“拉锯战中,肉搏战异常惨烈,阵地上到处是殷红的血。”一次敌军集中炮火轰击我阵地时,“炮弹暴雨般倾泻在山头阵地上,数百朵蘑菇云冲天而起,久久不散。……这次战斗惨烈异常。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不久,我军战壕多被炸平,上百名士兵牺牲,有的战士竟被活埋于战壕内。”罗文峪战后,敌人又向喜峰口以西进攻了数次,均未得逞,“日兵历次经我痛击,颇显惶恐状态”。但丧心病狂的日军同时开始了向中国人民的疯狂报复,“据士绅广平等哭诉,日军来时,逐户搜查,粮食、家具均被掠毁,更可惨者,老幼妇女,均被奸污,无一幸免,并枪杀居民八十余名。”据当时出版的《长城血战记》记载,前两个阶段的战斗,“官兵伤亡合计,共达四五千人”。即使这个数字有些夸大,伤亡也是数以千计的。   战斗结局进入四月初,日军改变战略,向滦东打开缺口。日军从长城防线右民办商震部第二十三军防守的冷口攻入,7日起再攻喜峰口,头两天进攻均被宋部击退,但喜峰口守军腹背受敌,全线已呈退却之势。1933年4月11日,“早九时,敌以山炮、重机关枪掩护其步兵,向我摩天岭猛攻,冲锋数次,血战至下午四时,忽有敌一部抄至我左翼”。中国守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13日,“敌仍以炮火、飞机向我阵地猛力轰炸,我阵地被毁殆尽”。二十九军势孤不支,不得不按照军分会的要求“放弃喜峰口、冷口”,于1933年4月13日奉何应钦之命“忍泪撤退”。   血战日寇喜峰口位于河北省迁西县与宽城县接壤处,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1] 喜峰口长城在建筑上主要是基于军事上的考虑。该口分为关城和城堡两个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围的盆地里,四面用条石砌成,非常坚固,城墙有两丈多高,关门上建有13米高的镇远楼。关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临山一面靠河,由三道套城组成,关与关之间由坚固的石基砌墙连成一体。城墙的六个接触点均设空心敌楼,西城墙又与长城主体相通。喜峰口呈“凹”字形。周围群山巍峨,河水萦洄,两峰对峙,一峪中开,苍凉雄劲的长城起伏在山脊,盘旋在谷底,左右皆高山对拱,地势十分险要,每相隔1000米左右,便耸立着一座烽火台,是长城的重要关隘。国民革命军29军的侦察员对此曾这样描述:“喜峰口两侧,群峰矗立,险要天成。长城依势蜿蜒,华北赖以屏障,诚为兵家必争之地。”[2] 29军的前身是冯玉祥创建的西北军。长城抗战时,29军的装备很差,全军只有野炮、山炮10余门,重机枪不过百挺,轻机枪每连只有两挺,步枪多为汉阳造和山西仿制的三八式。虽然武器落后,但全军将士均有尚武精神。士兵人手一件标志性武器——青龙大刀!人人练就了了一套娴熟的中国传统刀法功夫。寒光闪耀、削铁如泥的青龙大刀,在长城抗战中夜袭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3年3月9日,日军铃木、服部旅团攻占喜峰口,当天刚接防的29军37师109旅217团,在王长海团长率领下实施反击,毙伤日军百余人,夺回喜峰口。面对日军猛烈的火力反扑,中国官兵只能凭着仅有的劣势装备依托长城顽强抗击。3月10日至11日,大刀队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战士们高呼着:“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手起刀落处,日本鬼子尸横遍野,第一次尝到了大刀的厉害。在激烈的交战中,喜峰口多次易手,29军许多战士壮烈殉国,部队伤亡很大。当喜峰口再次被日军占领后,109旅旅长赵登禹、副旅长何基沣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他们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应以夜袭的方式,出其不意地反击日军。何基沣激励官兵道:“国家多难,民族多难。吾辈是受人民养育之军人,当以死报国!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于是,便从大刀队中组织起500人的精兵强将,分左右两翼突袭日军。左翼大刀队经走马哨,出潘家口至兰旗地、蔡子峪一带,袭击后杖子、喜峰口以北的日军步兵和骑兵宿营地;右翼大刀队出铁门关,经炮岭、闯王台至白台子、刺峪一带,袭击日军炮兵阵地。身背大刀的勇士们攀垣越墙,分头摸进各村敌营。骄狂的日寇做梦也没想到29军会来偷袭,都在呼呼大睡。大刀队的勇士们怀着报国雪耻的民族仇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抡起大刀横砍直劈,日军官兵正做着美梦,便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鬼。有个年仅19岁的战士名叫陈永,他一人就砍死鬼子13人。特别是109旅旅长赵登禹,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不下火线,亲自率领大刀队向日军炮兵阵地发起进攻,手刃日寇60余人,缴获大炮18门。   喜峰口抗战的胜利,是中国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大捷,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社会各界纷纷组成慰问团前来劳军。   喜峰口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当时担任“上海歌咏界战时服务团”领导者之一的作曲家麦新(1914年—1947年),热血奔涌、心潮澎湃,以火山喷发般的创作激情,连夜谱写了高亢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它的副题为:“献给29军大刀队”。《大刀进行曲》最初是为了鼓舞“29军的弟兄们”坚持抗战,后来,随着它雄壮的旋律响彻全国军队和民众之中,“29军的弟兄们”便改成了“全国武装的弟兄们”。《大刀进行曲》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号令,形成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   在喜峰口战斗中,29军及其大刀队血战日寇,歼敌五千,一战成名,喜峰口防线经历多次激战始终屹立不倒。当年的日本《朝日新闻》也不得不承认:“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喜峰口之战对骄横狂妄的日寇给予了沉重打击,鼓舞和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从此,29军大刀队名震 天下 ,成了抗战初期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偶像。   历史意义   在血与泪写成的抗战历史中,1933年长城抗战的记忆无法抹去。而在长城各次战役中,喜峰口战役的胜利令国人们欢欣鼓舞;中国军人在这里挥舞着大刀创造了抗日的奇迹,二十九路军大刀队为中华民族所感动和骄傲。卢沟桥事变中,二十九军再次用大刀的神力向日本帝国主义显示了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历经半个世纪,勇士举起大刀的形象已经固化为人们心目中抗日战争英雄的印象;大刀也成为团结统一、无畏拼搏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从当时国民报刊所报道的大刀队抗日情景,和二十九军将领的记录、回忆,到后来《大刀进行曲》的产生和传唱,举起大刀的形象成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代表雕塑,展示的是人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历史的表达形式和人们对历史选择记忆,逐步使二十九军大刀队曾经挥舞过的大刀,演变成了抗击侵略、英勇无畏的象征。在这里,我们将大刀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称之为大刀精神。   大刀精神“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歌曲中最有力量的一首。这首歌曲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麦新专为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的。它不但伴随了八年抗日战争,而且也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着苦难与力量的风格,无论是《黄河大合唱》还是《义勇军进行曲》,都与《大刀进行曲》颇有几分神似。而这种“神”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中。(一)《大刀进行曲》的诞生   长城抗战,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大破日军神州中国人民热情讴歌大刀队的杀敌精神。报纸上登出这样的诗歌:“大刀大刀,雪舞风飘。杀敌头颅,壮我英豪!”当时年仅23岁的麦新,作为一个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战士的英勇,战斗的惨烈,《大刀进行曲》也就在这种氛围中酝酿。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主张全民族联合抗日。同一天,第二十九军二一九团,组织了150人的敢死队,“每人大刀一把,手枪一支冲入敌阵”,刀光闪耀在敌群中,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在刀光中拉开了序幕。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威名又一次远扬天下,并给中国人民以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卢沟桥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作曲家麦新以像火山喷发一样的爱国热情,连夜谱出了这首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呼号、怒吼 般的音调喷涌而出,塑造了挥舞大刀向鬼子勇猛冲杀的中国军人的英雄形象。它就像抗日的号令,形成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音调。这首曲子响彻全国,被当时进步的 文化 界推选为优秀的中国抗战音乐,与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相提并论,并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大刀进行曲》[3] 的原 歌词 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后来,根据演唱效果和实际需要,把“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把“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改为“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歌曲为自由体结构,开头原来是一拍一音,但在群众热情的演唱中, 自然 地把它唱成了切分音,麦新立即表示:“还是群众唱得好,这个节奏更能表现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火山爆发般的强大力量,唱起来像大刀一样势不可挡。歌曲后半段的发展变化,在节奏上很有特色。如:“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颇似战场上短兵相接、手持大刀向敌人冲去时的呐喊,刚劲有力!尾句后一声:“杀!”戛然而止,充分表现出了中国军民对日寇无比的愤怒与仇恨,激发起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二)大刀精神力量无穷《大刀进行曲》一诞生,就受到全国亿万人民的热烈欢迎,上海的学生唱着这首歌走向街头募捐,要为前方的将士赶制大刀。全国抗战爆发后,喜峰口内的共产党人王平陆和他的战友们,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 指示 ,又挥舞起二十九军将士用过的大刀,直指喜峰口日伪据点所辖的清河沿关卡,从而拉开了冀东抗日大暴动的序幕。1938年3月23日,日军进攻的炮声震荡台儿庄,整个台儿庄城镇的空间,为枪炮声、喊杀声所冲塞,而在这混杂的音响中,使人最受鼓舞的,是官兵们高唱《大刀进行曲》的歌声。1938年夏季,喜峰口内五千名儿女揭竿而起,加入了抗日大暴动的洪流,掀开了抗日斗争的崭新篇章,创建了善罢甘休热边抗日根据地,并以此为依托扩大口外游击区,使日伪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1943年,在沦陷的上海,一群手无寸铁的小学生面对日本宪兵 ,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著名女作家陈学昭也这样回忆说:“在延安时,我常喜欢唱《大刀进行曲》,我尽情地唱着,特别是唱到'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时候,感到扬眉吐气。当时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战,抗战之心是多么迫切呵。”   《大刀进行曲》在中国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首歌集中体现了大刀队和中国人民的团结拼搏的奋斗精神。从大刀队的英勇杀敌,到后来的《大刀进行曲》的诞生和传唱,喜峰口的大刀之役已经从具体的历史事件,转化为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

宋哲元(宋哲元29军大刀队)哪里人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宋哲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宋哲元29军大刀队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宋哲元是谁宋哲元(1885-1940),乳名宋室,字明轩,汉族,山东乐陵县赵洪都村(今属乐陵市)人。酷爱读书,敦厚沉毅、不苟言笑、处世谨慎,生活简朴、作风朴实,尊重文化,爱护人才,他治军严谨,作战勇敢,为西北军五虎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中文名:宋哲元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乐陵职业:军人宋哲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他内心爱国意识和军阀意识同样强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宋哲元有根深蒂固的军阀割据思想,在平津的所作所为,一半是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王国,搞军事割据。蒋介石对他花过大力气拉拢,但宋哲元最终还是不肯投怀送抱。卢沟桥事变以后,宋口口声声要为冯玉祥的西北军留点底子,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冯玉祥始终高过蒋介石。当时的形势,蒋介石已经实现统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西北军多少将领与时俱进,投靠蒋介石,宋哲元对冯玉祥的一片忠心令人慨叹。宋哲元生平您好。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汉族,山东省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他是冯玉祥手下西北军五虎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1940年4月5日,宋哲元以中风不语病逝,葬于绵阳附近的富乐山,享年56岁。国民政府追升其为一级上将。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宋哲元是一个民族英雄,他原本是西北军,这次加入北平抗战后打响了反抗日军的第一枪。民国,宋哲元将军生平?宋哲元,字明轩,1885年10月30日生于山东省乐陵县赵洪都村,乡村私塾教师出身,21岁考入北洋武卫右军随营武备学堂。自21岁从军到56岁病故,在三十多年中他历任连、营、团、旅、师、军长、方面军总指挥、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等军职,并先后兼任过热河、陕西、察哈尔、河北四省和平津两市的地方行政首脑,是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940年4月5日病故绵阳,4月17日埋于绵阳富乐山。抗日爱国将领宋哲元将军墓于1978年动工重建,1979年清明节前竣工。重建后的墓园依地形坐东向西(旧墓坐北向南),墓园占地面积四千平方米,有碑、亭、祭台、望台等组成。“八德亭”以镌刻“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字而得名。68年前的7月7日,是历经千年的卢沟桥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蓄谋已久的日军在卢沟桥畔寻衅挑起事端,守卫卢沟桥头宛平城内的中国将士奋起自卫,中华民族的八年抗战由此揭幕。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场从一座桥头燃起的战争已渐行渐远,并已更多地简化为一个纪念祭日的符号。然而,那些挺立在桥头栏柱上的石狮,却丝毫不差地记录下了侵略者野蛮挑衅的细节和热血将士奋起抗争的瞬间。事变前夕,古城北平的外围形势是:东南面,西起丰台,东到北平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已被日本的华北驻屯军重兵占据;东面,已沦为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区;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只有西南面,尚为中国驻军宋哲元所部国民革命军第29军防守,处在西南交通要道的卢沟桥就成为中卫的地方。守桥士兵的番号是29军第37师219团第3营。士兵们穿着灰色棉衣、打着裹腿、提着步枪,身后背着的系有红色绸带的大刀是这支部队特有的标识。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事件”的小道消息,已开始在北平城内流传。6月下旬,驻丰台的日军第1联队以攻占宛平城为目标,昼夜演习。7月6日,驻丰台日军列队强行要通过卢沟桥,被守桥部队拒阻,持枪对峙达10小时才撤回。7月7日晚间,日军一个中队又到卢沟桥中国守军哨所面前几百米处,搞“实弹演习”。晚11时许忽然从宛平城东边传来枪声。一会儿,几名日军出现在宛平城下,声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内搜查。中国守军拒绝这一无理要求,日军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下令“还击”。8日凌晨5时,得到增援的日军突然向宛平县城发起攻击,驻守该城的中国士兵断然开枪抵抗。29军军部得到事变消息后,给前线士兵下达如下命令:“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为了捍卫脚下的神圣土地,守桥的士兵从这里射出了第一颗愤怒的子弹。这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给日本帝国主义最直白的答复。历史记录下了这一个个在危急关头创造了历史的名字:旅长何基沣,团长吉星文,营长金振中以及那些操起家伙奋起反击的士兵。战士们以卢沟桥护拦、望柱为掩体,坚守阵地,冒雨用简陋的武器和血肉之躯阻击敌人。威名远扬的大刀再一次发挥作用。白天日军占领的阵地,晚上大刀队夜袭,重新夺了回来。以血肉之躯迎击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尽管满透着悲壮与无奈,但卢沟桥头不愿屈服的怒吼声却明白无误地宣告了中国人誓死抗战的决心!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便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7月17日,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发表著名的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好战的日本低估了中国抗战的决心和力量,以为只要拔刀威胁一下便可以使中国屈服,没想到热血沸腾的中华大地从此却成为绞杀侵略者的磨盘。“七·七事变”的真正意义,就是中国人从这天起不再妥协退让,全民族团结御侮终将走向自强。正如华侨代表陈嘉赓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的“十一字提案”所说——“敌未出国土前议和即汉奸”,此后,无论形势多么艰难,中国人坚持不妥协一口气打了八年,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便是卢沟桥的怒吼留给我们的永恒启示。历史上宋哲元简介是怎么样的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汉族,山东省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他是冯玉祥手下西北军五虎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1940年4月5日,宋哲元以中风不语病逝,葬于绵阳附近的富乐山,享年56岁。国民政府追升其为一级上将。宋哲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他内心爱国意识和军阀意识同样强烈,常使他陷入激烈的思想斗争中。宋哲元有根深蒂固的军阀割据思想,在平津的所作所为,一半是为日本人所迫,一半仍是希望建立一个独立王国,搞军事割据。蒋介石对他花过大力气拉拢,但宋哲元最终还是不肯投怀送抱。卢沟桥事变以后,宋口口声声要为冯玉祥的西北军留点底子,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冯玉祥始终高过蒋介石。当时的形势,蒋介石已经实现统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西北军多少将领与时俱进,投靠蒋介石,宋哲元对冯玉祥的一片忠心令人慨叹。宋哲元在华北艰难维持,在日寇猖獗、东北沦陷、南京默然、二十九军兵力不足的严峻形式下坚持民族大义,终于打响抗战第一枪,功不可没。因制造“凤翔大屠杀案”和与日本“弱性”外交而遭唾骂,但以喜峰口大捷而一雪前耻,因卢沟桥奋起抵抗日军而彪炳史册。国民党高级将领宋哲元简介宋哲元是怎么死的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汉族,山东省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他是冯玉祥手下西北军五虎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1924年参加北京政变,10月冯部改编成国民军,宋哲元任第一军第一师(后改为第四师)师长。1925年秋改任热河特别行政区都统。他曾在承德避暑山庄里成立蚕蜂学校推广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还兴办军械厂,可以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20响驳壳枪。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市民夹道相送。1926年任国民军北路总指挥、西路总司令,先后在南口、多伦等地指挥所部对直奉联军和晋军作战。并于1926年9月17日五原誓师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军联军北路军总司令兼暂编第1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4方面军总指挥。1927年11月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中,任冯玉祥军第4路总指挥。战败后冯玉祥余部退居晋南地区。负责北方军事善后的张学良将其整编,该部缩编为陆军第3军,下辖3个师,宋哲元任军长,归东北军序列。1931年6月,宋哲元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9军。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宋哲元即率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1933年1月2日,日军攻占山海关。10日,宋哲元奉张学良令,率29军由山西阳泉移驻北平以东的三河、宝坻、蓟县、玉田、香河一带驻防训练。第29军部队在宋哲元指挥下,在平东驻地准备抵抗日军入侵,迅速构筑工事,进行战前训练。1933年2月22日,日本关东军调集4个师团,纠合伪满洲国军队总计10万余人,向热河分三路进攻。3月4日,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部逃脱,日军进占热河省会承德城。3月8日,宋哲元奉张学良电令接防长城线喜峰口到宽城附近阵地。随后,宋哲元指挥第29军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第29军以大刀队与日军展开搏斗,经过激战,消灭日军6000余人,获喜峰口大捷,震动全国。1937年,以喜峰口血战为背景创作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歌曲唱遍了全中国。1935年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任平津卫戍司令、冀察绥靖主任和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因卢沟桥事变时,宋哲元对是否抗战摇摆不定,拒绝蒋介石对他的支援,七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平津相继陷落。1938年春,宋哲元将军改任一战区副司令,不久染上肝病,于1940年3月辞职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并回到其夫人常淑青的故乡四川绵阳疗养。4月5日病逝。国民政府追升其为一级上将。


喜峰口抗战

1933年3月9日,日军混成第14旅一部追击溃退的万福麟部到达喜峰口。10日,刚刚赶到喜峰口接防的中国第29军张自忠师与进攻喜峰口西侧阵地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日军首次遇到劲敌,遂以一部确保喜峰口,主力集中在长城北侧待机。11日夜,第29军乘日军疲惫、疏于戒备之机,派出4个团偷袭日军成功,重创日军。这是日军发动热河作战以来的首次受挫,关东军司令官武滕信义火速调兵增援,并将作战重点转向罗文峪,企图从侧后攻击喜峰口以西的中国守军阵地。3月16日拂晓,日军3000余人企图趁中国守军不备之机,夺取罗文峪之三岔口高地。第29军暂编第2师刘汝明部,负责扼守这一带要隘。刘汝明命1个团跑步绕出黄崖口,截击日军,将其击退。17至18日,日军对罗文峪、山渣峪等阵地连续发动两次大规模的进攻,中国守军同日军展开肉搏战,“拔刀冲入敌阵,砍杀无算”,将快活林、三岔口、古山子、马道沟之敌完全肃清,罗文峪北5公里以内已无敌踪。由500壮士组成大刀队于夜间潜登日军阵地,砍毙大量日军,大刀队亦多数壮烈牺牲,仅生还20多人。喜峰口、罗文峪阻击战的胜利,振奋了全国人心,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7个昼夜,日军多次强攻,伤亡达3000多人,终未得逞,不得不暂时后撤。喜峰口一役使日本国内大哗,日本各报刊登了这一惨败的消息,称此役“使日本皇军遭到奇耻大辱。”最恼怒的当属关东军司令武藤信义大将。他在给长城前线指挥官坂本中将电报中训斥道:“喜峰口一役,丧尽皇军威名。

上一篇:深海狂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