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为何将五岁女儿幽闭致死,身为大清官为何七十岁纳小妾?
海瑞不给小女儿饭吃,导致小女儿活活被饿死,是传统封建伦理道德观作祟。原因是才几岁的娃娃从男性下人手上接了一块饼吃了,海瑞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伤风败俗”,将女儿关起来,竟然活活饿死了。海瑞自己古稀耄耋之年还是在纳小妾充实后院,是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点导致的。封建男人纳妾很正常,更有甚者认为,纳妾越多,表示人丁越兴旺,这家男主人越有前途,家族越有出路。其实一个家族兴旺与否真的跟纳妾数量有关吗?当然不是。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民间故事《海瑞罢官》更是被人津津乐道。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内阁首辅大臣徐阶的三子,在民间鱼肉百姓,强抢民女,占人田地,为非作歹。以前这里的地方官,因为不想得罪一品大臣徐阶,所以不敢多管闲事。轮到海瑞处理这事儿,他的判书都写好了,呈上朝廷却被徐阶动用势力压了下来,导致公子哥一直没有被执行判决。海瑞很是愤懑,认为朝廷官官相护,徇私枉法,不能庇佑百姓,违背了自己做官的初心,于是他辞官回家。《海瑞罢官》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一直到现在仍然常常被人们提起,大家纷纷赞赏海瑞,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为百姓谋公平,求保障的青天。就是这样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仍然摆脱不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甚至被它奴役着,控制着,成为一身生摆脱不掉的枷锁。可见传统落后的中国传统思想是多么的可怕。所以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相比较而言是多么的幸福。
海瑞为何将五岁女儿幽闭致死?清官七十岁还纳小妾?
海瑞画像 提起明朝海瑞,有人会赞他不愧为一代清官,他在任期间多做实事,打击豪强贪官,平复冤假错案,推行「 ”一条鞭法”;也有人会鄙夷他不过一介庸儒,被儒家伦理道德约束,不知灵活变通。那么海瑞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否做过把五岁的小女儿饿死,还在70岁纳妾这些事? 首先先看海瑞把五岁女儿幽闭致死这件事。在明代姚叔祥《见只编》里写过——海瑞家中清贫,有一天,他看见五岁的小女儿在吃一块糕点,就问是谁给的。小女儿说是一个奴仆。海瑞大怒说到:「 ”一个贞洁的女子怎能随便吃男人给的东西!除非你饿死自己,不然你就不是我海瑞的女儿。”他的小女儿吓得啼哭不止,真的就七天七夜不吃不喝饿死了。现在我们来看这件事,认为这事纯属虚构? 第一,这件事在明朝正史中并未记载,而只出现在野史中。明史是清朝时修撰成的,对海瑞这种臣子没必要曲笔隐瞒。倘若这是真实发生的,史官何不记上一笔呢? 明代清官——海瑞塑像 第二,海瑞因为正直,或者说是有些顽固,在朝堂有不少政敌变着法子抹黑他,他们攻击他「 ”不识大体”、「 ”家庭关系紧张”之类,却没人以饿死女儿参他一本。要知道,在儒家观念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尚且如此,对待家人就不消说了。倘若海瑞真的因为小女儿吃了一块男子给的糕点就让她饿死,这般冷酷无情不正好可以作为抹黑他的绝妙武器吗?毕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德也是国德。 然后是海瑞70岁纳妾之事。这个倒是真的。实际上,海瑞一生拥有的妻妾还不少,总共有过三个夫人,两个小妾,第二个小妾就是海瑞70岁娶的那位。第一,海瑞虽然70岁娶妾,但并不等于他过得有多么富裕或者说奢靡,他的生活过得还是很清苦,这从他去世后可窥见一些。万历十四年(1587)十月,海瑞病逝于南京任上,因为没有儿子,御史王用汲为他主持葬礼。王用汲到了海瑞家才发现,他家里用着的是葛布做的帐子和已经破破烂烂的竹器,物质条件与贫寒的读书人相差无几。王用汲当时就悲伤落泪,哭泣不已,凑了钱替海瑞支付、打点葬礼。而当海瑞的灵枢运回家乡,出来送行的百姓绵延百里,嚎哭不绝。 传说中的汝州海瑞墓遗址 海瑞娶妻妾这么多,其实和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 ”家庭不睦”。海瑞的童年贫穷艰难,其父早逝,他与母亲谢氏相依为命,母亲谢氏靠着做些针线,种种土地来拉扯抚养孩子,是位坚强有主见的女性,但这也会导致作为婆婆的她比较强硬。再加之海瑞对母亲恭谨听从,所以家庭的婆媳关系有时并不太好。而且海瑞「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前两位妻子都是和他母亲相处不愉快,被休去,第三位夫人则死的较早,她生的儿子也夭折了。海瑞的小妾也生有儿子,但也夭折了。因而家庭生活实在是有些不幸。 海瑞书法 综合两个方面来看,海瑞确实称的上一介清官,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勤恳工作、刚毅正直、实干勤勉、孝顺的好官。历来关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毕竟「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也是非常正常的。因而评价历史人物,我们既要多了解其事迹,也要多思考,用理性判断。(整理:刘占江)
诗词大会的评委都主持过百家讲坛,这是当评委的必须经历吗?
个人认为这不是当评委的必须经历,只是他们要有高度的文化水准,出众的口才和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 一.拥有高度的文化水准。王立群:著名文化学者,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用了一星期时间学会了脚踏风琴,大半年的时间考过了俄语;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南京明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另任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华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章学会常务理事;康震: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苏轼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唐代文学研究》编委;蒙曼: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兼)、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 二.拥有出众的口才。诗词大会的评委都主持过百家讲坛,但主持过百家讲坛不是当评委的必要条件,只是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向我们证实了这些评委一流的口才能力。四位评委在百家讲坛通过了面试专家团队的苛刻考核,并且多次担当主讲人,尤其是王立群老师,是百家讲坛的金牌主讲人,仅次于易中天。这体现了他们演讲水平一流,个人口才一流,他们代表了全中国的最高水准。在诗词大会中,出众的口才一定是必备的,因为这些评委面对的不仅是对诗词有一定高度认识的人群,还有大多对诗词接触较少的人群,所以,他们需要通过出众的口才能力让这些大众明白诗词的含义与美。 三.拥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王立群:详解《史记》、专注文史研究 ,代表作品为《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2002、2003、2004、2005年,连续四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郦波:学术代表作为《王世贞文学研究》、《五百年来王阳明》、《风雨张居正》等;康震:多年致力于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唐代散文文体、唐代文学教育等方面的研究,2008年,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颁发的“余志明‘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学术成果奖”、2013年,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5年,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等;蒙曼:学术代表作为《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中国社会通史·隋唐五代卷》,《蒙曼说唐——武则天》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担任诗词大会的评委不一定要主持过百家讲坛,但是一定要具备高度的文化水准,出众的口才和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