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通用11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篇1
梅雨时节,一连下了小半个月的雨,寺庙内到处都湿漉漉的。
在大堂打坐的弟子们,常常一边坐在蒲团上,一边望着门外下个不停的雨,心绪不宁。
一小和尚对着另一小和尚耳语:“这雨到底怎么还不停呀!我的心都快要烦透……”
另一个小和尚接过话题说:“下雨的时候,我都惦念着家里的庄稼是否会涝了……”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师父手拿佛珠走了进来,望了望众弟子说:“请弟子们认真体悟一下当下,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太阳是圆的,光芒耀眼,照在身上是舒适的滋味。弟子们,你们看到太阳吗?”
“这……”小和尚们你望我,我望你。
师父继续说:“其实,太阳每天都在升起,只不过是被眼前那一团乌云遮挡而已。拨开乌云,心中就是一片晴朗的天空,你看不见太阳,太阳当然也就不会照射到你的身上了。”
禅中道义:
即便生活让我们痛苦地发疯,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仍要让自己笑一笑。当你心情愉快时,也许你并不习惯微笑。但是如果你强挤出一个笑容,结果你可能会开怀大笑。如果你献出了微笑,你的内心便会感到快乐。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篇2
一和尚要云游参学。
师傅问:“什么时候动身?”
“下个星期。路途远,我托人打了几双草鞋,取货后就动身。”
师父沉吟一会儿,说:“不如这样,我来请信众捐赠。”
师父不知道告诉了多少人,当天竟有好几十名信众送来草鞋,堆满了禅房的一角。
隔天一早,又有人带来一把伞要送给和尚。
和尚问:“你为何要送伞?”
“你的师父说你要远行,路上恐遇大雨,问我能不能送你把伞。”
但这天不只一人来送伞,到了晚上,禅房里堆了近50把伞。
晚课过后,师父步入和尚的禅房说:“草鞋和伞够了吗?”
“够了够了!”和尚指着堆在房间里小山似的鞋和伞,“太多了,我不可能全部带着。
“这怎么行呢?”师父说:“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料到你会走多少路,淋多少雨?万一草鞋走穿了,伞丢了怎么办?”
师父又说:“你一定还会遇到不少溪流,明天我请信众捐舟,你也带着吧……”
和尚这下明白了师父的`用心,他跪下来说:“弟子现在就出发,什么也不带!”
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身外之物是否完备,而是有没有决心!有决心了,拟定目标了,一切都不是问题!
请带上自己的心上路吧,目标在远方,路在自己脚下!每迈出一步,都是一点点收获!带心上路,一切外物自然具足!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篇3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的房子经常遭盗贼偷东西,和尚很生气,却也没有办法,只好每天把门窗关得紧紧的。
有一天,和尚紧闭门窗躲在房中,盗贼又来了,“咚咚咚”地敲门。
和尚说:“快别敲了,我的门都要让你敲烂了。我可不敢见你,你把手伸进来吧!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盗贼果真把手伸进门内。
和尚连忙用一根绳子,把盗贼的手绑住,再拴在柱子上,然后提着一根木棒开门出去,抡起木棒就是一下,同时嘴里喊着:“归依佛!”
盗贼吓坏了,连忙跟着说:“归依佛!”
和尚抡高了棒子,狠狠地又是一下,嘴里喊:“归依法!”
盗贼怕死,也大声叫道:“哎哟!哎哟!归依法!”
和尚接着又狠狠地打了第三下,嘴里喊:“归依僧!”
盗贼怕极了,也喊:“归依僧!归依僧!”一面喊心里一面嘀咕:“也不知道这个和尚到底有多少个‘归依’?如果他还要这么‘归依’下去,非把我打死不可。”
没想到那个和尚却住手不打了,解开绳子,把盗贼放了。
盗贼一跛一拐地回到家,趴在床上,再也起不来,休养好长一段时间,才把伤养好。伤好之后,他竟然出家当和尚。
有人问他:“你以前当盗贼,干尽了坏事,现在怎么会悔悟,想出家当和尚呢?”
盗贼回答:“我想来想去,觉得释迦牟尼实在是太伟大了,所以要求出家。我那次被和尚抓住,他用棒子打了我三下,差点没把我打死。如果当年释迦牟尼教导弟子,不是‘三归依’,而是‘四归依’的话,我非死不可!想必释迦牟尼法力无边,早在几百年前就知道我会被抓住;如果制定‘四归依’,我非被打死不可,所以才只制定‘三归依’。释迦牟尼太伟大了,所以我要求出家当和尚。”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篇4
小善小恶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
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
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内急,就把桃子放在树下,然后找地方方便去了。
回来时,见一大群人正围在树下吃桃子,大弟子大喊:“那是我的桃子,不许吃。”听到喊声,人们“哄”的一声散了。
回到寺里,大弟子向南山和尚抱怨:“李家庄的人太可恶了,居然偷吃桃子。”
南山和尚慈祥地笑了:“不怪他们,愿佛祖保佑他们平安。”
过了一阵子,二弟子下山化缘,一不小心摔伤了腿,倒在了李家庄的村口。
村民发现了,就把二弟子抬回家中,还请来医生给他治疗。
伤好后,二弟子回到寺里,把经过告诉了南山和尚。
南山和尚笑了,他问大弟子:“你还说李家庄的人可恶吗?”
大弟子挠着头,说:“上次是挺可恶的,这次怎么友善了呢?”
南山和尚说:“大善大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和这李家庄的村民一样,是些普通人。既有小善,也有小恶。你给他一个善的契机,他就表现为善;你给他一个恶的契机,他就表现为恶。所以说,恶要原谅,善要引导。你把一担桃子丢在树下不管,还怪别人偷吗?”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篇5
沉淀生命沉淀心情
麦克失业后,心情糟透了,去找牧师。
牧师把他带进一个古旧的小屋,屋子里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
牧师微笑着说:“你看这只杯子,它已经放在这儿很久了,几乎每天都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麦克认真思索后,说:“灰尘都沉淀到杯子底下了。”
牧师赞同地点点头:“年轻人,生活中烦心的事很多,就如掉在水中的灰尘,但是我们可以让他沉淀到水底,让水保持清澈透明。如果你不断地振荡,不多的灰尘就会使整杯水变得浑浊,更令人烦心,影响人们的判断和情绪。”
之所以有的人感觉生活是痛苦的,而有的人觉得很幸福,主要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让痛苦沉淀在我们的心底,不管痛苦能不能消失,都只让它占有我们心里的一小片空间,那大部分的空间就会被幸福充实。
过去,我们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地摇晃我们的生活,没有片刻的沉静,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
为此,我们不妨学会沉淀生命,沉淀经验,沉淀心情,沉淀自己!让生命在运动中得以沉静,让心灵在浮躁中得以片刻宁静。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篇6
没有桥就顺着河走
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
徒弟说:“师傅,我们听说您会很多法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
师傅说:“好吧,我就给你们露一手‘移法大师’吧,我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说着,师傅开始打坐。
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傅,山怎么不过来呀?”
师傅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又一日,大师带领徒弟外出,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师傅问:“这河上没有桥,我们怎么过去呢?”
有说:“我们趟水而过。”师傅摇头。
有说:“我们回去吧。”师傅仍摇头。
众不解,请教大师。
大师说:“趟水而过,衣衫必湿,水深则有性命之忧,不足取;转身而回,虽能保平安,但目的未达,也不足取。最好的办法是顺着河边走,总会找到小桥的。”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和“没有桥就顺着河走”揭示了同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
正如在大海上行船一样,也许我们无法改变风的方向,但我们可以改变帆的方向。一意孤行是成功的大敌,灵活多变才是成功的捷径。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篇7
这天早上,小和尚发现师父得到了6个馒头,大师兄也得到了6个馒头,只有他自己得到了4个馒头。
小和尚觉得太不公平了。师父得6个馒头,他没意见,可大师兄也得6个馒头,不是跟师父平起平坐了吗?不行,不行!
于是小和尚找到师父,也要6个馒头。
师父说:“你能吃下6个馒头吗?”
小和尚大声说:“能!我要6个馒头!”
师父看了看小和尚,把自己的馒头拿了两个给小和尚。
不久,小和尚就将6个馒头吃完了,他吃得很饱很饱。
小和尚拍着肚子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你看,6个馒头我都吃下去了。我能吃6个馒头,以后每天早上我都像大师兄一样要6个馒头!”
师父微笑着看小和尚,说:“你是吃下去了6个馒头,但明天你要不要6个馒头,还是等会儿再说吧!”
小和尚觉得肚子胀,也口渴,然后就去喝了半碗水。
接着,小和尚的肚子比刚才更胀了,而且有点儿发痛。小和尚开始难受起来,根本没法像平时那样挑水扫地念经。
这时,师父对小和尚说:“平时你吃4个馒头,今天你却吃了6个馒头,你多得到了两个,可是你却并没有享受到这两个馒头的好处,相反,它们给你带来了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着别人,不要与人比,不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乐。”
小和尚点点头,捂着肚子,说:“师父,以后,我还是吃4个馒头!”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篇8
佛印正坐在船上,与东坡把酒话禅,突然闻听:“有人落水了!”
佛印马上跳入水中,将落水人救上了岸。落水人是一位少妇。
佛印问:“你年纪轻轻的,为什么寻短见?”
“我刚结婚三年,丈夫就遗弃了我,孩子也死了。你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佛印又问:“三年前你是怎么过的?”
少妇的眼睛一亮:“那时我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那时你有丈夫和孩子吗?”
“当然没有。”
“那你不过是被命运送回到了三年前。现在你又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了。”
少妇揉揉眼睛,恍然一梦。她道了谢后便高兴地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寻过短见。
禅中道义:
唐朝澄观大师曾经说过:“自在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性;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深能广。”
生活的境遇,正是自我与外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我「做得了住」,那么生活就能「转境」,我们便能够有效地处理纷繁的事物:待人接物也就贴切得当,自己也就能够清楚的思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醒觉」。
醒觉的人不会被欲望、色相、成见所蒙蔽,所以能看到真实的一面。只要这样,才能了解自己。
了解别人,更能洞察一切事物,生活也就没那么多烦恼了。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篇9
唐代刺史李翱,身居高位,心系佛门,尤爱参禅,多与禅师交往。他在湖南做官,听说澧州(今澧县一带)药山的住持和尚惟俨禅法造诣极高,便心生仰慕之情,特派人上山请禅师进城说法。然而屡次邀请,都被惟俨谢绝了。
这天,趁天气晴爽,李翱带着随从,亲自坐轿上山拜见惟俨。
药山禅院坐落在山腰,四周苍松环绕,十分幽静。禅师正在窗下看经,侍者进来报告:“太守来啦!”惟俨并不起身。
李翱径自走进法堂,禅师仍不抬头,继续看书。李翱不禁焦躁地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
禅师放下经卷,微微一笑:“太守何苦贵耳贱目?”
李翺连忙行礼道歉,说明上山请教之意,并问:“什么是戒、定、慧?”(佛教三学,即戒律、禅定和智慧)
“山僧这里没有这些闲摆设。”禅师答道。
李翺听了,不由一怔。又问:“什么是禅法?”
惟俨用手指指空中,又指指案头。李翱更加糊涂。
禅师看着他,问:“领会了吗?”
“不。”李翺回答道。
“云在青天水在瓶。”(“瓶”指净瓶,僧家盛水器具)
李翱思索一番,有所体会,当即吟诗一首: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然后向禅师行礼告辞,下山而归。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篇10
人生最大的不幸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每天都在磨房里辛苦拉磨,天长日久,驴渐渐厌倦了这种平淡的生活。
它每天都在想:要是能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该有多好啊!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有个僧人带着驴下山去驮东西,驴兴奋不已。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返回寺院。
没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
一开始,驴大惑不解,还慌忙躲闪,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驴不禁飘飘然起来: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
当它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就会趾高气扬地停在路中间,心安理得地接受人们的跪拜。
回到寺院里,驴认为自己身份高贵,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无奈,只好放它下山。
驴刚下山,就远远看见一伙人敲锣打鼓迎面而来,心想,一定是人们前来欢迎我,于是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
那是一队迎亲的队伍,却被一头驴拦住了去路,人们愤怒不已,棍棒交加……
驴仓皇逃回寺里,已经奄奄一息,临死前,它愤愤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险恶啊,第一次下山时,人们对我顶礼膜拜,可是今天他们竟对我狠下毒手。”
僧人叹息一声:“果真是一头蠢驴!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辈子不认识自己。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篇11
寺外烟雾燎绕,寒风刺骨。
一位状元郎跪在庙门口,请求大师收留他。大师来到门外,问:“为什么要出家?”状元郎流着泪说:“我从秀才到举人,从举人状元,全凭文采博得功名,从未遭遇不公,可不想,考取状元达到了顶峰,却被奸人陷害,连个县令也没有当上,实在无脸回乡。”大师听后,若有所思,轻轻地对他说:“你是国家栋梁,尘缘未尽,不应留在寺庙清静一生。”然后转身便进了寺庙。可状元郎坚决要留在这里,跪在庙门口不起来。大师无奈,只好收留了他。
第二天一大早,大师叫醒状元,要带他下山去化缘。
二人下了山。山下有条河,沿河有一条小路向前方延伸。大师不走小路,而是走在结冰的河面上。状元郎为此感到十分不解,但不敢声张。可走着走着,二人都摔了好几个跟头,状元郎实在是憋不住了,对着大师说:“师傅,我们还是到路上走吧。”可大师不语,依然趔趔趄趄地向前走。状元郎又摔了一跤后,实在忍不住了,坐在冰面上对大师喊:“师傅,为何有路不走,走冰面!”大师笑了,问他说:“徒儿有何感觉。”“摔得疼!”状元郎生气地说。“徒儿可知为什么摔倒。”大师接着问。“太滑!”状元郎没有好气地说。“徒儿知道到了疼,知道了冰面太滑,就是没有醒悟。”大师微笑着说。“什么醒悟?”状元依然生气地问。
大师看向远方,对状元说:“冰面容易滑倒,是因没有坎坷,你的人生如冰面,从未遭遇坎坷太平坦了,早晚会摔倒,把这次遭遇当作人生的坎坷吧。”状元一愣,顿有所悟。
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三篇
【 #高考# 导语】让时间在知识的枝条上、智慧的绿叶上、成熟的果实上留下它勤奋的印痕!想要作文写的好,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供您查阅。 【篇一】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梅雨时节,一连下了小半个月的雨,寺庙内到处都湿漉漉的。 在大堂打坐的弟子们,常常一边坐在蒲团上,一边望着门外下个不停的雨,心绪不宁。 一小和尚对着另一小和尚耳语:“这雨到底怎么还不停呀!我的心都快要烦透……” 另一个小和尚接过话题说:“下雨的时候,我都惦念着家里的庄稼是否会涝了……” 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师父手拿佛珠走了进来,望了望众弟子说:“请弟子们认真体悟一下当下,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太阳是圆的,光芒耀眼,照在身上是舒适的滋味。弟子们,你们看到太阳吗?” “这……”小和尚们你望我,我望你。 师父继续说:“其实,太阳每天都在升起,只不过是被眼前那一团乌云遮挡而已。拨开乌云,心中就是一片晴朗的天空,你看不见太阳,太阳当然也就不会照射到你的身上了。” 禅中道义: 即便生活让我们痛苦地发疯,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仍要让自己笑一笑。当你心情愉快时,也许你并不习惯微笑。但是如果你强挤出一个笑容,结果你可能会开怀大笑。如果你献出了微笑,你的内心便会感到快乐。 【篇二】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一和尚要云游参学。 师傅问:“什么时候动身?” “下个星期。路途远,我托人打了几双草鞋,取货后就动身。” 师父沉吟一会儿,说:“不如这样,我来请信众捐赠。” 师父不知道告诉了多少人,当天竟有好几十名信众送来草鞋,堆满了禅房的一角。 隔天一早,又有人带来一把伞要送给和尚。 和尚问:“你为何要送伞?” “你的师父说你要远行,路上恐遇大雨,问我能不能送你把伞。” 但这天不只一人来送伞,到了晚上,禅房里堆了近50把伞。 晚课过后,师父步入和尚的禅房说:“草鞋和伞够了吗?” “够了够了!”和尚指着堆在房间里小山似的鞋和伞,“太多了,我不可能全部带着。 “这怎么行呢?”师父说:“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料到你会走多少路,淋多少雨?万一草鞋走穿了,伞丢了怎么办?” 师父又说:“你一定还会遇到不少溪流,明天我请信众捐舟,你也带着吧……” 和尚这下明白了师父的用心,他跪下来说:“弟子现在就出发,什么也不带!” 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身外之物是否完备,而是有没有决心!有决心了,拟定目标了,一切都不是问题! 请带上自己的心上路吧,目标在远方,路在自己脚下!每迈出一步,都是一点点收获!带心上路,一切外物自然具足! 【篇三】高考作文禅理故事素材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的房子经常遭盗贼偷东西,和尚很生气,却也没有办法,只好每天把门窗关得紧紧的。 有一天,和尚紧闭门窗躲在房中,盗贼又来了,“咚咚咚”地敲门。 和尚说:“快别敲了,我的门都要让你敲烂了。我可不敢见你,你把手伸进来吧!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盗贼果真把手伸进门内。 和尚连忙用一根绳子,把盗贼的手绑住,再拴在柱子上,然后提着一根木棒开门出去,抡起木棒就是一下,同时嘴里喊着:“归依佛!” 盗贼吓坏了,连忙跟着说:“归依佛!” 和尚抡高了棒子,狠狠地又是一下,嘴里喊:“归依法!” 盗贼怕死,也大声叫道:“哎哟!哎哟!归依法!” 和尚接着又狠狠地打了第三下,嘴里喊:“归依僧!” 盗贼怕极了,也喊:“归依僧!归依僧!”一面喊心里一面嘀咕:“也不知道这个和尚到底有多少个‘归依’?如果他还要这么‘归依’下去,非把我打死不可。” 没想到那个和尚却住手不打了,解开绳子,把盗贼放了。 盗贼一跛一拐地回到家,趴在床上,再也起不来,休养好长一段时间,才把伤养好。伤好之后,他竟然出家当和尚。 有人问他:“你以前当盗贼,干尽了坏事,现在怎么会悔悟,想出家当和尚呢?” 盗贼回答:“我想来想去,觉得释迦牟尼实在是太伟大了,所以要求出家。我那次被和尚抓住,他用棒子打了我三下,差点没把我打死。如果当年释迦牟尼教导弟子,不是‘三归依’,而是‘四归依’的话,我非死不可!想必释迦牟尼法力无边,早在几百年前就知道我会被抓住;如果制定‘四归依’,我非被打死不可,所以才只制定‘三归依’。释迦牟尼太伟大了,所以我要求出家当和尚。”
禅理故事
禅理故事(5篇) 禅理故事1 唐朝时有一位崇信法师,他的师父是道悟禅师。 他在禅师身边待了很长时间,天天侍候师父。 他觉得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师父并没有给他指示禅机心要。 有一天,崇信忍不住向师父说道:“我来到这里之后,你还没有指示我禅修心要。” 师父却说:“从你来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问:“你是怎么指示的?” 师父说:“你端茶来,我就喝;你端饭来,我就吃;你向我磕头,我就低头领受。哪一样不是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听了师父的开导,低下头,很长时间都不说话。 师父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你如果当下悟到了就悟了,如果思量就会有偏差)” 崇信在一瞬间,不再思量揣度,一下子悟道了。 接着,他又进一步请教师父:“如何保持悟性呢?” 师父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逍遥自在地过日子,随缘随分,就用普普通通的凡心,并没有其他的高妙之处)” 禅理故事2 禅一样讲究成佛,因为佛是一种真谛,是大彻大悟后的心境。很多和尚为了这可能会花上数十年,甚至一生的功夫。他们并不知道成佛只是一种心境,不可妄求,否则只会越修离佛越远。 青年时候的马祖就是如此,幸好,他还有一个得道的师父怀让。 那时,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佛堂前的花儿开了,他看不到,天上的朗朗晴空,他没注意到;甚至连木鱼声,他都听得快没有感觉了。他只是枯枯地坐在那里。 这些都被师父怀让看在眼里,过了很久,怀让准备开导他了。 怀让问马祖:“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呢?”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呀。”回答干脆利落,不带任何迟疑。 怀让不声不响,从墙边拿起一块砖头,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就磨了起来。 起初,马祖没有注意到。当他注意到了时,完全被老师的行为吸引了。 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头作什么呀?” 怀让若无其事地说:“我磨砖头作镜子啊。” “磨砖也能作镜子?怎么可能呢?” 怀让却并不惊奇,仍然语调平缓。他说:“磨砖头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就问道;“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这道理就好比人们驾牛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看到马祖无法回答。 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要成佛?如果学坐禅,弹并不在于坐卧。如果要成佛,佛无定形。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也不应该有取合。你执着于坐禅,那不能成佛,反而是背道而行了。” 禅悟: 禅要不执着、禅无定法。无论是参禅,还是追求佛家真如都不能死死地抓住具体的外物和形式因素,那样只能是背道而行。成佛也是禅师的一大追求,只是禅家的佛已经没有神圣的彼岸光芒,他是任何人都可以接触的,他就在你开悟的瞬间。 禅理故事3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正诵经时,一个强盗破门而入,手持尖刀威胁七里说:“快拿钱出来,否则就要你的命!” 七里望着眼前年轻的强盗,平静地说:“请不要打扰我诵经。钱在对面桌子的抽屉里,你自己去拿。”说完继续诵经。 待他把经诵完后,又叮嘱说:“年轻人,不要把钱拿光了,明天我还要交一些税款。” 这个强盗依言在抽屉里留下了一点钱,拿起大部分钱正准备离开,七里和尚交待说:“年轻人,收人家的礼物应该说声谢谢。” 那个强盗向他致谢后走了。 数天后强盗被捕,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并交待自己所抢劫过的人家,其中包括七里在内。 当七里被叫来时,他说:“这个年轻人不是强盗,至少据我所知,确是如此。钱是我给他的,他已谢过我了。” 这个强盗最终被判刑,在狱中他深刻反省自己的罪过。 刑满释放后,他立即前来叩见七里禅师,请求收他为徒 禅理故事4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支使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去干些什么呢?”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 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寻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 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一遍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寻思着。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忙跑去见老方丈…… 禅悟心得: 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世界上有一个人,与你最亲也最疏;世界上有一个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古希腊的作者在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门上留下了这样的警训:“人啊,认识你自己!” 看不清自己,不认识自己,结果往往就是活不明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不明白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如果活了一辈子,连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应该去干些什么都没搞清楚,又何谈活得幸福、做出成就呢? 人生第一要事: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很多人活得够用心、够努力、够忙碌、够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因为他们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 人们总是喜欢去关注别人,却忘了花点儿时间去审视自己,于是便有了诸多烦恼。其实人这一生应付自己就够头疼的了,何苦再把别人的烦恼加诸于自己身上呢? 要开心每一天,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觉悟”。如何去做呢?借一双佛眼,看清自己,认识自己。 活着,只要能对自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就能活得明白,活得真实,活得从容,活得快乐。 禅理故事5 自立法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日本,有一位名叫良宽的禅师,在山上用茅草搭建了一座茅蓬,一个人居住在那儿修苦行。 在一个中秋佳节的夜晚,云高月朗,月儿似洁白的玉盘悬挂在天空。良宽禅师被温柔的月光吸引了,于是独自漫步到山中赏月。就在这时,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他的茅蓬。这小偷对他已经窥视很久了,只是没有下手的机会。这天他发现禅师离开了,认为是个好机会,便立即闯入茅蓬行窃。谁知进屋一看,里面空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因为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怎么会有让小偷看得上眼的东西呢?小偷自认倒霉,于是空着手跑了出来。 小偷正要下山,恰巧良宽禅师回来了,小偷与宽禅师碰了面。良宽禅师早已知道他的来意,什么也没说,只是对他笑笑。这时已经夜深,一阵山风吹来,使人感到有几分寒意,良宽禅师见他衣衫单薄,唯恐着凉,于是将自己身上的袈裟御了下来,披到他的身上,并很温和地对他说:“朋友啊!辛苦你了,今天你特地光临我的地方,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你,就把这件袈裟送给你吧!” 小偷接过袈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想赶紧离开这个地方。良宽禅师望着他的背影,仰头看着天上的月亮,自言自语地说道:“啊!如果我能够把这光明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那该多好啊!” 小偷听到了这句话,心中为之一震,也就是因为这一句话,开启了他的智慧。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宽禅师的开示。 第二天早上,良宽禅师走出茅蓬门外,看见他的袈裟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那儿。这个小偷从此革面洗心,不再干偷盗的事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本具了无限光明,只是被过多的私欲所障蔽,人性变得浑浊起来,因此也就有了对物质的占有与掠夺,有了争斗和盗窃。良宽禅师用宽容的态度和施舍的行为教化小偷,用智慧的语言感化小偷,取得了明显效果。
禅理故事
禅理故事5篇 禅理故事1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支使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和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去干些什么呢?”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侣我都认识了。” 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寻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 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一遍地琢磨、一遍一遍地寻思着。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忙跑去见老方丈…… 禅悟心得: 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世界上有一个人,与你最亲也最疏;世界上有一个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古希腊的作者在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门上留下了这样的警训:“人啊,认识你自己!” 看不清自己,不认识自己,结果往往就是活不明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不明白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如果活了一辈子,连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应该去干些什么都没搞清楚,又何谈活得幸福、做出成就呢? 人生第一要事: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很多人活得够用心、够努力、够忙碌、够辛苦,但就是活得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因为他们看不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弃。 人们总是喜欢去关注别人,却忘了花点儿时间去审视自己,于是便有了诸多烦恼。其实人这一生应付自己就够头疼的了,何苦再把别人的烦恼加诸于自己身上呢? 要开心每一天,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觉悟”。如何去做呢?借一双佛眼,看清自己,认识自己。 活着,只要能对自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就能活得明白,活得真实,活得从容,活得快乐。 禅理故事2 唐朝时有一位崇信法师,他的师父是道悟禅师。 他在禅师身边待了很长时间,天天侍候师父。 他觉得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师父并没有给他指示禅机心要。 有一天,崇信忍不住向师父说道:“我来到这里之后,你还没有指示我禅修心要。” 师父却说:“从你来了,我无时无刻不在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问:“你是怎么指示的?” 师父说:“你端茶来,我就喝;你端饭来,我就吃;你向我磕头,我就低头领受。哪一样不是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听了师父的开导,低下头,很长时间都不说话。 师父说:“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你如果当下悟到了就悟了,如果思量就会有偏差)” 崇信在一瞬间,不再思量揣度,一下子悟道了。 接着,他又进一步请教师父:“如何保持悟性呢?” 师父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逍遥自在地过日子,随缘随分,就用普普通通的凡心,并没有其他的高妙之处)” 禅理故事3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正诵经时,一个强盗破门而入,手持尖刀威胁七里说:“快拿钱出来,否则就要你的命!” 七里望着眼前年轻的强盗,平静地说:“请不要打扰我诵经。钱在对面桌子的抽屉里,你自己去拿。”说完继续诵经。 待他把经诵完后,又叮嘱说:“年轻人,不要把钱拿光了,明天我还要交一些税款。” 这个强盗依言在抽屉里留下了一点钱,拿起大部分钱正准备离开,七里和尚交待说:“年轻人,收人家的礼物应该说声谢谢。” 那个强盗向他致谢后走了。 数天后强盗被捕,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并交待自己所抢劫过的人家,其中包括七里在内。 当七里被叫来时,他说:“这个年轻人不是强盗,至少据我所知,确是如此。钱是我给他的,他已谢过我了。” 这个强盗最终被判刑,在狱中他深刻反省自己的罪过。 刑满释放后,他立即前来叩见七里禅师,请求收他为徒 禅理故事4 禅一样讲究成佛,因为佛是一种真谛,是大彻大悟后的心境。很多和尚为了这可能会花上数十年,甚至一生的功夫。他们并不知道成佛只是一种心境,不可妄求,否则只会越修离佛越远。 青年时候的马祖就是如此,幸好,他还有一个得道的师父怀让。 那时,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佛堂前的花儿开了,他看不到,天上的朗朗晴空,他没注意到;甚至连木鱼声,他都听得快没有感觉了。他只是枯枯地坐在那里。 这些都被师父怀让看在眼里,过了很久,怀让准备开导他了。 怀让问马祖:“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呢?”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呀。”回答干脆利落,不带任何迟疑。 怀让不声不响,从墙边拿起一块砖头,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就磨了起来。 起初,马祖没有注意到。当他注意到了时,完全被老师的行为吸引了。 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头作什么呀?” 怀让若无其事地说:“我磨砖头作镜子啊。” “磨砖也能作镜子?怎么可能呢?” 怀让却并不惊奇,仍然语调平缓。他说:“磨砖头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就问道;“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这道理就好比人们驾牛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看到马祖无法回答。 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要成佛?如果学坐禅,弹并不在于坐卧。如果要成佛,佛无定形。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也不应该有取合。你执着于坐禅,那不能成佛,反而是背道而行了。” 禅悟: 禅要不执着、禅无定法。无论是参禅,还是追求佛家真如都不能死死地抓住具体的外物和形式因素,那样只能是背道而行。成佛也是禅师的一大追求,只是禅家的佛已经没有神圣的彼岸光芒,他是任何人都可以接触的,他就在你开悟的瞬间。 禅理故事5 自立法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日本,有一位名叫良宽的禅师,在山上用茅草搭建了一座茅蓬,一个人居住在那儿修苦行。 在一个中秋佳节的夜晚,云高月朗,月儿似洁白的玉盘悬挂在天空。良宽禅师被温柔的月光吸引了,于是独自漫步到山中赏月。就在这时,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他的茅蓬。这小偷对他已经窥视很久了,只是没有下手的机会。这天他发现禅师离开了,认为是个好机会,便立即闯入茅蓬行窃。谁知进屋一看,里面空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因为住茅蓬的出家人是很清苦的,怎么会有让小偷看得上眼的东西呢?小偷自认倒霉,于是空着手跑了出来。 小偷正要下山,恰巧良宽禅师回来了,小偷与宽禅师碰了面。良宽禅师早已知道他的来意,什么也没说,只是对他笑笑。这时已经夜深,一阵山风吹来,使人感到有几分寒意,良宽禅师见他衣衫单薄,唯恐着凉,于是将自己身上的袈裟御了下来,披到他的身上,并很温和地对他说:“朋友啊!辛苦你了,今天你特地光临我的地方,我没有什么东西给你,就把这件袈裟送给你吧!” 小偷接过袈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想赶紧离开这个地方。良宽禅师望着他的背影,仰头看着天上的月亮,自言自语地说道:“啊!如果我能够把这光明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那该多好啊!” 小偷听到了这句话,心中为之一震,也就是因为这一句话,开启了他的智慧。因此,小偷接受了良宽禅师的开示。 第二天早上,良宽禅师走出茅蓬门外,看见他的袈裟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那儿。这个小偷从此革面洗心,不再干偷盗的事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本具了无限光明,只是被过多的私欲所障蔽,人性变得浑浊起来,因此也就有了对物质的占有与掠夺,有了争斗和盗窃。良宽禅师用宽容的态度和施舍的行为教化小偷,用智慧的语言感化小偷,取得了明显效果。